刘星&沈非《孤芳自赏》

c05ce1bdbcd5606c63a2a71976dc6771_thumb.jpg

专辑名称:孤芳自赏 Talking to Myself
专辑艺人:刘星&沈非
唱片公司:雨果唱片
唱片编号:HUGO HRP 7212-2
发行时间:2000年
资源类型:APE+CUE

专辑介绍:

在这张专辑之前,刘星扮演的始终是一个不甘寂寞的角色。无论是1982年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毕业后写的那些民族交响,还是9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所谓New Age音乐,刘星总是乐于将自己埋藏在众多乐器中。可是时间一晃,到了1999年,刘星竟然出了一张独乐乐的中阮演奏专辑,着实有些不可思议。而且独奏归独奏,专辑竟然还是由自己的“嫡传弟子”沈非演奏,而作为师傅的则埋头在五线谱纸上,只管讲乐谱向晚辈一扔,好生体会使唤徒弟的感觉。所以虽然被冠名为两人的专辑,但作为弟子的沈非也只有少量曲子是自己的作品,其他时候都是作为帮衬的主儿演奏。
既然如此,我们便将目光的焦点从沈非转回刘星。这一回,“孤芳自赏”是真的够孤的。当看到演奏乐器仅仅为一把中阮时,便可对里面的风格猜到几分。此前刘星在多乐器以及合成器的帮助下,的确做出了不少合雨果唱片胃口的民乐新世纪,但是现代节拍以及略显突兀的合成器使用让刘星多少显得有些业余。而New Age的帽子之下,那种韵味却没有如人们想象那般香浓。而且不提合成器,民乐的桥段本身的艺术价值也值得商榷。
反而是这张《孤芳自赏》稍微拯救了刘星的名声。专辑中刘星一反常态的抛弃了原先一直贯彻实施的New Age理念,回到了他最初的起点。
这张专辑发行后的第二年,刘星的第一张交响录音《闲云孤鹤》才宣布面世。在这张交响作品专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孤芳自赏》的影子——爵士乐、北美民谣、巴赫三声部创意曲……以及作为核心的民乐。但准确的说,《闲云孤鹤》里的作品不少都是刘星在80年代便已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只不过一直到现在才走进交响音乐厅并集结成辑。由此可以看出,刘星这一次不过是回归到自己身为学院派的立场上来而已。之前的那些New Age主要针对的是我们这些普罗大众,而《孤芳自赏》中刘星决定不带我们玩儿了,他要玩起那无人理睬但乐在其中的玩意儿,那个真正被称为“音乐”的玩意儿了。
如果说之前都是在试验,在玩儿的话,那么如今这个刘星才是最真实的刘星。第一张专辑中的《无所事事》重新被抓过来,但是其中那颇似玩票的合成器被废弃不用,嚼起来也不再有60年代用合成器玩巴赫的那种奇怪的口感了。只不过在曲子的后半段,中阮又按耐不住变身为吉他,老美的乡村民谣和黑人的爵士音符忽隐忽现。到了《山歌》里则更不搭调,在中国的土地上,恐怕没有比中国民乐、北美民谣和爵士乐同时在一把中阮身上灵魂附体更有意思的事儿了,听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身在哪座山上了。至少,肯定不是有着白云飘散的中国群山。
在其他曲子中,这种三方会谈式的混搭仍不时出现。但是对于听过《闲云孤鹤》,已经有了抗体的人,在听到民族乐器被这样玩味时,恐怕也能够处变不惊了。这不,《天地之间第六号(异想天开)》他又玩了一把古典音乐,手法之规整让人想起巴赫的13号二声部创意曲。不过巴赫的这一手他也只是偶尔把玩,更多时候,爵士乐和北美民谣才是他的心头肉。他似乎刻意引进这些外来音乐元素,以弥补中国民乐中的那种“硬朗”质感的缺失,中国民乐就是太飘逸太出窍,显得不够硬气。
刘星的这张专辑不由让我想起了窦唯。虽然他没有窦唯那么“仙”,但能够在爵士乐和民谣中加入民乐元素,使得其在吉他和中阮之间变换之余,还能产生一种松散飘逸的氛围,而不至于完全被黑人酒吧和美洲土地吸了去,倒也不失为创举。能在爵士乐和民乐之间来回摇摆,吸取两者中的随意和松散之灵气,即使音乐本身的肤色不够“黄”,但这种尝试的勇气和创意仍然值得称道。

b75c3c99b57c15d4e6170f0e62bfb01d_thumb.jpg

专辑曲目:

专辑曲目:
[01].无所事事   
[02].山歌   
[03].孤芳自赏   
[04].回心转意   
[05].天地之间第六号(异想天开)   
[06].天地之间第七号(夜长梦多)   
[07].心旷神怡   
[08].随心所欲   
[09].即兴曲
[10].水到渠成   
[11].月光   
[12].来日方长   
[13].流连忘返   
[14].天地之间第十一号(心不在焉) 

百度网盘

0 条评论

请先 后评论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