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布列兹《斯克里亚宾 - 狂喜之诗、钢琴协奏曲、普罗米修斯》 1999 [FLAC+CUE/整轨]
专辑名称:Scriabin - Le Poeme de l'extase / Piano Concerto / Promethee
演奏家:阿纳托·乌戈尔斯基(Anatol Ugorski)
演奏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及合唱团
指挥: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Boulez)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
录音时间:1995.11、1996.12、芝加哥
发行公司:DGG
唱片版本:德国4D版
唱片编号:459 647-2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收录了布列兹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的三部斯克里亚宾作品:1、《狂喜之诗》;2、与钢琴家乌戈尔斯基合作,演奏《钢琴协
奏曲》;3、与钢琴家乌戈尔斯基、芝加哥交响合唱团合作,演奏《普罗米修斯:火之诗》。这三部是斯克里亚宾早期与中晚期作品, 在《
普罗米修斯》的创作期间,他受神秘主义影响,以铜管乐奏出的“神秘和弦”为基石,大型编制的乐队模拟出雷霆与焰火的印象是对标题
的呼应。历经怪诞的主题变形后,发于末尾处的合唱让一切织体在恢弘中迎来终止,人的生命是否随火舌燃尽,是斯克里亚宾留给听者的
推测。值得留意的是布局中间处的《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与前后两部作品的反差,对斯克里亚宾的早期风格进行回顾,在柔美的三个乐章
后再次感受表现主义的涤荡。布列兹的指挥极佳,三部作品凝聚一体,却无丝毫孤立之感,以他独到的美学观,让这些作品在今日得以诠
释,绝非空想之谈。
在斯克里亚宾相对较少的管弦乐作品中,有一些令人惊叹的作品,它们开创了一条独特的、有远见的道路,超越了成熟、僵化的浪漫主义
。这三部对比鲜明的作品为他的音乐增添了精彩的一笔。布列兹从芝加哥交响乐团中召唤出海洋般的起伏和飘忽不定的颜色,带来了强大
的声音高潮。斯克里亚宾还是一位富有活力的钢琴演奏家(他是拉赫玛尼诺夫的同学),他早期的协奏曲表现出对肖邦的借鉴,同时也追
求独奏家和管弦乐团的紧密结合。钢琴家阿纳托·乌戈尔斯基坚定的信念揭示了这部作品的瑰丽之处,慢乐章的旋律尤其难以磨灭,这让
你不禁要问,为什么这部协奏曲很少被演奏。钢琴也为斯克里亚宾1910年的交响诗《普罗米修斯》增添了一抹重要的色彩,在这部作品中
,他甚至超越了《狂喜之诗》,进入了进步的音乐领域。从这种神秘主义和先锋主义和谐的混合,布列兹创造了一个庄严的肌理、多维的
叙述,听起来丰富但不凝结。
================
《狂喜之诗》作品54,完成于1907年底。此曲是斯克里亚宾中期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是他对传统继承和发展的最好例证。《狂喜之诗
》是斯克里亚宾最著名和最复杂的作品之一,在这一作品中,斯克里亚宾极为精确而微妙地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感情色彩,以及其中往往难
以捉摸得到的众多情感层次,摆脱了使人困扰和烦心的生活矛盾,整个人沉浸到崇高和理想化的境界中去。他认为要达到“狂喜”这种高
度的精神境界,在于不受任何外界限制的绝对自由,在于同任何实际关系完全不相干的、无目的的创作活动。《狂喜之诗》的实质内容就
在于表达因创造的欢乐所激起的这种崇高的生活紧张度,体现了斯克里亚宾内心要求自由、精神解脱的思想。
《狂喜之诗》这部作品具有斯克里亚宾成熟时期的两大风格特点,即高度的精致和高度的宏伟。为了适应交响诗的有限篇幅,斯克里亚宾
广泛采用主导动机的原则,在这里出现的动机多达十二至十三个,每个动机的音调和节奏都十分鲜明、突出,各代表一种象征的意义。音
乐的主题就是由这样的动机交织成或长或短的基本旋律素材,它完全不同于一般主题所拥有的那种广阔展开的旋律结构。在这些众多的动
机中,属于基本的动机有七个,占中心地位的“意志”和“自我确证”的形象,体现出积极主动的“意志”和“思想” 。这两个主题形象
的发展组成作品的轴心,而同这一条主线交并发展的,则是由苦恼和幻想等主题组成的另一条发展支线。
乐曲从一小段慢引子开始,充满安宁情绪,长笛温柔的旋律在延伸扩展,它是在“苦恼”的动机基础上构成的,后又在小提琴的轻快透明
的震音背景上同小号声结合在一起,第一主题呈现了它平静而抒情的情绪,长笛声部已经付出快速轻飘的主题,这是连接段的开始,安宁
消失了,它暂时让位给快速度的飞跃,不过这种“飞翔”又蓦地被止住了。而只是通过“飞翔”的进行把音乐从幻想引入创造性的活动,
然而这第二主题依然采用慢速度的进行,它又把听者带回到悲观和苦恼的氛围中来。
随后出现的结尾段是整个呈示部最重要的一个段落,同前面所有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出现的是不安的主题,它那切分的节奏,执拗
的同音反复音型,增音程的调式和声,以及法国号阻塞音的压抑,都增加了这种不安的特点,作为答句的小号主题一下就驱散这凝聚的乌
云,音响瞬间变成象阳光一般光辉和明亮。这时,在颤动的音响背景上,小号威武地奏出自我确证的主题,它的旋律非常突出,明显地吸
引住人们的注意。
总的说来,呈示部的基本思想,是关于人的意识从苦恼、幻想转入积极状态的过程。乐曲的发展都规模很大,由三个段落组成。第一段是
静观和抒情这一条线索的发展。第二段是全曲最戏剧性的一页,两个主题的冲突,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顽强斗争,钢管乐器沉重的和弦;
大锣的轰隆声,似乎严酷地宣示黑暗的胜利。但就在这一刻,从乐队深处的长号,带弱音器升起的一个宣叙式的新主题,不过它的效果却
是喜剧性的。然后转入第三段的开始,小号掀起乐曲的一次高潮。这是一种强有力的进行,朝着预定的目标全速前进,光明得胜了,主题
发展构成了乐曲的第一次小高潮;小提琴、长笛、单簧管和钹的颤奏联合成为一条光闪闪的音流,提供一个色彩绚烂的背景,使乐队的音
响添加巨大的力量。接着,光辉开始暗淡下来,发展部就在这迷朦的雾幔中结束。
乐曲的再现部以变奏形式重复呈示部相当一大段音乐,又可以听到“幻想”和“飞翔”等主题再现。“不安的节奏”变成轻捷、飞扬,与
“光明”和“意志”等形象因素融合在一起。尾声以各种不同主题的轮换和交织为基础,音乐变得激奋而欢乐。最后,为了掀起全曲最宏
伟的高潮,作曲家动员了全乐队的全部力量,打击乐器的轰隆响声、钟声和管风琴的稠密而酸涩的和声交织在一起。这时候,八个法国号
,还有五个小号,庄严地同声高奏 “自我确证”主题,它以耀眼的光辉最终辉煌地体现出这部作品的中心思想。
=================
《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20,作于1896年秋。在此曲中有更多斯克里亚宾自己的声音,他对乐队的运用也与肖邦不同,不再是基本上为
钢琴提供背景和支持,而是成为音乐发展进程中积极活跃的、必不可少的参与者。不过,就总体而言,这部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并未超出以
肖邦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音乐传统,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品缺少音乐的美和感染力。
第一乐章,快板,起笔清新自然,乐队以简短的引子为钢琴的登场作好了调性和情绪上的铺垫。钢琴奏出一个充满即兴色彩的、绚丽的主
题,乐队很快将它接了过去,而钢琴则承担起伴奏和装饰的角色,这是非常典型的斯克里亚宾早期风格的显现。在这个乐章中斯克里亚宾
并未强调独奏与乐队以及各部分间的强烈对比,而是突出优美流畅的旋律和精美雅致的装饰音型。
第二乐章,行板,我们首先听到的是由加弱音器的弦乐以柔和的音色奏出的主题,它有着民歌的淳朴风味。在这之后相继出现了它的五次
性格各异的变奏。第一变奏中由单簧管吹出变奏旋律,钢琴伴以音域宽广的装饰音型。第二变奏的气氛为之一变,音乐具有了类似谐谑曲
的性质。在第三变奏中,旋律移到了钢琴的低音区,弦乐与之呼应。第四变奏中对旋律作了较大的变化;一直到第五变奏,久违了的主题
才以原始形式最终出现在乐队低音区,这时钢琴再次承担起装饰的角色,晶莹剔透的音色赋予音乐以华贵的色彩。
第三乐章,有节制的快板,采用了古典协奏曲中常见的回旋奏鸣曲式,即兼具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二者的特征。较为平缓的主题不时被激
烈的爆发所打断。在这里斯克里亚宾充分运用钢琴的宽广音域,挖掘出钢琴恢弘灿烂的声音世界。
================
《普罗米修斯:火之诗》作品60,作于1911年,又被称为斯克里亚宾的《第五交响曲》,但实际上也可以当做一部协奏曲。这是一部典型
的神秘主义的作品。配器包括钢琴、管弦乐团、人声和一架很独特的“色彩管风琴”,能在幕布上投射变化的颜色,整个音乐厅笼罩在一
种诡异的氛围中。此曲中钢琴扮演重要角色。第一版总谱的封面最能表达全曲内涵:大而燃烧的太阳和雌雄同体的面孔被包裹在“世界七
弦琴”里面,四周围绕着星辰、彗星以及旋转的星云,封面为火的颜色——橘色。斯克里亚宾解释,雌雄同体穿透着人心的目光表达着“
意志”,四周环绕原始混沌,世界意志使得万物复生,先是物质,接着融入精神内涵,最后在狂欢舞蹈中与神结为一体。斯克里亚宾要求
这个曲子配合着“色彩风琴”来演奏。其实,所谓“色彩风琴”只存在于作曲家的脑海,他希望把调性与颜色结合起来:f小调发出蓝色、
D大调是金色、F大调为血红色……在技术科学日新月异的当下,或许斯克里亚宾的构想能够实现也说不定。
专辑曲目:01. Le Poeme de l'extase Op.54
02. Piano Concerto in f sharp minor Op.20 - 1. Allegro
03. Piano Concerto in f sharp minor Op.20 - 2. Andante
04. Piano Concerto in f sharp minor Op.20 - 3. Allegro moderato
05. Promethee. Le Poeme du Feu Op.60
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