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名称:Beethoven & Liszt - Battle Music
演奏乐团:辛辛那提交响乐团(Cincinnati Symphony Orchestra)
指挥:埃里克·孔泽尔(Erich Kunzel)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管弦乐
发行时间:1983
发行公司:Telarc
唱片版本:美国版
唱片编号:CD-80079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是孔泽尔指挥辛辛那提交响乐团,演奏三部战争音乐,包括贝多芬《威灵顿的胜利》、李斯特《匈奴之战》和《匈牙利攻击进行曲》。贝多芬的《威灵顿的胜利》十分真实,呈现出光辉灿烂的胜利凯旋的效果,孔泽尓指挥的军队场面,采用北美联盟的枪支及大炮,并且完全遵照贝多芬乐谱上的指示来进行。李斯特《匈奴之战》是他的第十一交响诗,以充实的音乐内涵,勾画出如画般的景象。《匈牙利攻击进行曲》原是李斯特为钢琴所写的作品,后来将之重编,以大型管弦乐演奏,其简短的作品,更使古老的战役再现眼前,生动跃目。
==============
贝多芬《威灵顿的胜利》作品91,作于1813年,题献给英国摄政王腓特烈。1813年的6月21日,英国将军威灵顿率领英国远征军大破法国军队,这次战斗加速了拿破仑的最终灭亡。消息传到了贝多芬的耳朵里,他为之兴奋(所以这部作品通常被称为“威灵顿的胜利”)。虽然1813年是贝多芬非常不景气的一年,但他的创作灵感还是被威灵顿将军的胜利所激发,《战争交响曲》很快就写作完成了。作品包括两大部分:“战争”和“胜利交响曲”。在前面一部分,贝多芬用充满冲突和对抗的旋律,以及充满“火药味”的配器营造出了一个逼真的战争场面。而在后一部分,主要以英国国歌《愿主保佑国王》为主调。
第一部分,鼓号声中代表英军的《保卫大不列颠》进行曲,代表法国的根据《马赛曲》作成的进行曲。在枪炮声中又引用了《冲锋进行曲》。
第二部分,D大调,以英国国歌《神佑吾皇》为序引,圣歌的曲调共反复四次,使气势愈演愈烈,尾奏中,英国国歌织入赋格曲主题,在华丽的赋格展开中结束。又名:《战争交响曲》的作品,他并没有被编入贝多芬的编号交响曲内。在完成《第八交响曲》之后一年,也就是1813年,贝多芬谱写了《战争交响曲》,虽然如今大家对这部作品的了解甚至还不如贝多芬早期的两部交响曲,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
李斯特《第十一交响诗“匈奴之战”》S.105,作于1856-1857年,于1861年出版,题献给卡罗琳·维根斯坦公主。这首交响诗是受德国画家考尔巴赫的一幅壁画启发而作。该壁画是一幅描绘公元451年,匈奴人在国王阿提拉的领导下进军信仰基督教的欧洲,试图夺去罗马的历史画。考尔巴赫描绘的战斗场面十分激烈,不仅在地面上有殊死搏斗的人,那些已经死去的战士的灵魂,在云端里还在继续战斗,为了保卫自己的信仰,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获得胜利的是基督教世界。李斯特的信仰使他对考尔巴赫作品中的一系列历史题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本来还计划根据他的壁画创作《尼禄》、《耶路撒冷的毁灭》、《巴比伦之塔》和《希腊的荣耀》等管弦乐作品,但后来仅写出了这部《匈奴之战》。
这部长达十五分钟的交响诗“画面感”极强,在音响效果上也是极富特色。其中描绘激烈战斗的只有一半篇幅,在惊心动魄的厮杀拼搏达到高潮的时候,出现了一首辉煌的胜利凯歌,它代表这场战斗神圣的结局。李斯特本计划在交响诗的后半部分用一首规模宏大的宗教合唱来表现基督教的辉煌胜利,后来他把这个构思改为用管风琴来演奏圣咏部分。这个段落从管风琴轻柔的圣咏开始,它的和谐宁静与第一部分的凶险紧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把画面瞬间从血腥的战场带到了圣洁的教堂之中。让人仿佛看到圣坛前的烛火轻轻摇曳,照亮了壁上的十字架和圣像,管风琴的声音在穹顶下回荡着,在廊柱间流动着,人群在低头祷告。突然,乐队用响亮的全奏打断了管风琴的吟咏,号角声和镲的敲击声两次轰响于圣咏之中,这也许是教堂门外凯旋的军队在庆祝胜利。一条柔和的旋律从乐队的弦乐声部中升起,它起初与管风琴和谐地交织在一起,渐渐地,它带出了深沉宽广的歌唱,大提琴的吟咏十分感人,由此可以体会到李斯特虔诚的信仰。这首颂歌从容地一步步向前铺展,在最后的高潮处,管风琴辉煌地进入,形成巨大的轰鸣。
专辑曲目:01. Beethoven / Wellington's Victory Op.91
02. Liszt / Battle of the Huns S.105
03. Liszt / Hungarian March to the Assault S.119
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