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巴伦博伊姆《布鲁克纳-十部交响曲》10CD.2011[FLAC+CUE/整轨]

  • 分类: 合集
  • 歌手: 格式:
  • FLAC

a26207487da7eb1f95263e9af019b260.jpg

8996599678cb14f8d979252e5e722a24.jpg

f65a1a8d2336a1144944ae064bfad1aa.jpg

a3d9858dd3013319601e931d18b81b7e.jpg

182bd0c0ec90dc1062fe3076dc908470.jpg

ba2749f9c02392b0f771b54f4837ae97.jpg

b2f9dd7de47d9de3906fb16a2dc9d562.jpg

71a2bdabb1467f2587dbfbeda63108a4.jpg

dd670d80bacf6eeacf29e92f0cb558cb.jpg

bdc740492181422338c84840a48adc29.jpg

965534b000d4ab6f21af3933431ce95a.jpg

e009a45407d5fdd5af0ebf9ed0023438.jpg

【古典音乐】巴伦博伊姆《布鲁克纳 - 十部交响曲》10CD. 2011 [FLAC+CUE/整轨]

专辑名称:Bruckner - 10 Symphonies

歌唱家:Jessye Norman、Ruth Welting(女高音)、Yvonne Minton(女中音)

        David Rendall(男高音)、Samuel Ramey(男低音)

乐团、合唱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及合唱团

指挥: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交响乐

录音时间:1973-1981

发行公司:DGG

唱片版本:欧洲纸盒版

唱片编号:477 9803

专辑介绍:

这套10CD合辑收录了巴伦博伊姆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及合唱团,演奏布鲁克纳的十部交响曲,并附带收录了《感恩赞》、《赞美诗150》、《黑尔格兰岛》。巴伦博伊姆的指挥风格细腻、简洁和明快有力,善于抓住作品的整体结构,忠实地再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洒脱大方、干净利落。

===============

《d小调第零交响曲》WAB100,作于1869年。布鲁克纳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他一辈子都认为自己所知不如当时的一些有才能的音乐家——尤其是那些所谓的权威人士。当Otto Desssoff(当时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指挥)看过了这部作品第一乐章后问道:“可是主题到底在哪里呢?”这使得布鲁克纳十分沮丧。其实此曲的第一乐章不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来看都是一部杰作。 

在这个乐章中一个执拗的八分音符节奏伴着充满不安色彩的进行曲音调和带有切分节奏的可爱温柔的第二主题,并贯穿了整个乐章。这里第一、第二小提琴之间的的对奏表明在演奏这类音乐时将第一、第二小提琴组分开放置是很重要的,不然就会失去这种轮唱般的效果。木管乐器上的开放五度和结尾所运用的元素都显示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影响。尽管如此,这个简洁的乐章仍然充满了创意的美感。除了可爱的三声中段和终曲的引子部分以外,这部作品的其它部分都再没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第二乐章由弦乐器上的全音阶式陈述开始,接以木管乐奏出的短小的乐句进行十分模糊的转调,然后这两个部分均反复了一遍。柔和的第二主题群十分美丽,并且也带有切分节奏,让我们想起了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但是随后的木管乐演奏的部分就不象前面的部分那样富有创意。在这里我想提一个被忽略的事件,布鲁克纳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就提到了这个中间部分:“你会很惊奇的发现我几乎完全按照你的意思修改了行板乐章,整个中间部分都是全新的。”不过很不幸的是,这个伟大的作曲家老是会听从别人的一些很糟糕的建议…… 

第三乐章,强有力的谐谑曲,包含了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一个跨越两个八度,十分响亮,并以不同寻常的节奏进行;另一个是轻柔的门德尔松式的旋律。十分可爱的三声中段的第一部分反复了一遍(整个谐谑曲部分没有反复),而后经过了一系列柔和而美丽的转调回到了三声中段的开头部分,其中的长笛上的装饰性乐句非常引人注目。 

第四乐章,终曲,开端充满向前的动力:单簧管和大管在每个小节奏着固定的十二个音,伴着长号上神秘的和弦和小提琴上的下行的旋律。随着乐曲的速度加快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齐奏曲调:这个曲调先以八度下行而后再上行十度,经过一个快速下行的过渡句后又是一个十度下行。这个粗犷的曲调以各种对位的手法进行发展。这里,布鲁克纳向我们展示了他向著名的Simon Sechter学习多年的成果。 

第二个曲调由十二个振音引入上行的抒情旋律。虽然其他的指挥家通常喜欢在这里放慢速度,不过布鲁克纳并没有指出要改变原来“活泼的快板”这个速度,所以我认为在这里不必要改变速度。接着那个粗犷的曲调又回来了,随后我们又听到了开始的中板部分。在这个粗犷的曲调随后的一些出现过程中又加入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将曲调倒转。再现部分抒情旋律改由大提琴奏出,最后很自然的出现了所有曲调的要素。 

==============

《c小调第一交响曲》作于1865-1866年。1868年5月9号,布鲁克纳在林兹指挥《第一交响曲》首演,此后他很快离开了林兹移居维也纳,并在那里度过余生。1870年代的时候布鲁克纳在维也纳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改进”。林兹的听众初次听到这部作品时感到迷惑,这并不奇怪,因为此曲的写作十分大胆,而且充满创意。Carragan教授在1998年比较了这两个版本总谱的差别,在前三个乐章中这两个版本的差别不是很大,比方说增加或减少一个小节,但在第四乐章则在配器和音乐行进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

第一乐章以第一小提琴上极其柔和、同时显得有点突兀的附点节奏进行曲音调开始,圆号紧接着回应。轻柔歌唱性的第二主题分为两部分,首先由第一、二小提琴奏出第一部分,然后圆号、大管接奏第二部分。一个十分富有英雄气概的段落将乐曲引入到一个引用了著名的“汤豪塞”序曲的弦乐片断的部分。持续引用“汤豪塞”的音调是这个乐章中唯一可以看到瓦格纳的影响的地方。乐章的展开部分没有使用主部进行曲主题的材料,直到逐渐转入再现部这个进行曲音调才再次出现。我们在再现部中省略了引用“汤豪塞”序曲的部分,整个乐章在第一主题的进行曲音调中粗犷地结束。

第二乐章以即兴风格的段落开始,带有一种探索的意味,这里我们听不出明显的旋律和明确的调性,直到一个舒伯特式的华彩出现才将基本调性明确为降A大调。在布鲁克纳的作品中舒伯特的影响总是被过低的估计,实际上这种影响可能比瓦格纳的影响作用更深远。一个富于变化的歌唱性旋律出现在第一小提琴上伴以中提琴的五重奏将乐曲引入到一个扩展部分——这个部分出现在主调上,3/4拍。再现部分回到了4/4拍并进行了大量的装饰,这时候舒伯特式的华彩由圆号奏出,后接由第二小提琴组奏出的五重奏。这里要提一句的是:在这个最有原创性的乐章的一个早期未完成的版本中,除了中间部分以外,其他的部分所使用的材料几乎是一样的。

第三乐章,强有力的谐谑曲原创性不是很强烈但仍是典型的布鲁克纳风格,布鲁克纳早年写的一段具有切分色彩的短小的谐谑曲更加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不过在1866年以前布鲁克纳就把它放弃了,也许是因为觉得它过于简短?美丽的三声中段和前后两段谐谑曲一样有令人难以忘怀的号角之声。

第四乐章,辉煌壮丽的终曲对弦乐演奏者有很高的要求——天知道当时林兹业余水平的乐队是怎么对付这个乐章的。这个乐章用传统的热闹方式开场,随后出现第二个旋律,这是一个柔和的切分旋律。展开部篇幅长大,主要展开主部的材料,这正好与第一乐章的展开部形成了对比。虽然终曲很嘹亮辉煌,不过它的结尾听起来或许没有达到布鲁克纳所希望达到的那种凯旋的效果。

=============

《c小调第二交响曲》WAB102,作于1871-1873年,呈献给李斯特,其中利用大休止符区分主要乐句,在作品中使用了各种休止方法,所以有人称为“休止交响曲”。此曲完成之后,曾进行过多次修订。布鲁克纳热衷于反复修改自己的作品,这种修改有时确实是锦上添花,比方说《第四交响曲》;有时则不然,比方说《第二、三交响曲》,初版就比修订版更加出色。这里我们要感谢William Carragan博士在1990年出版了原版的第二交响曲的总谱(1872年版)。

第一乐章以大提琴上柔和的旋律开始,力度逐渐增加,每个音符都由连弓改用顿弓奏出。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反复第一个乐思,第一小号出乎意料的插入,并以如下节奏将“C音”同音反复演奏五次:将两拍子和三拍子并列是布鲁克纳喜爱的手法。这个充满生气的小号召唤在第一、第四乐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主题十分抒情,也出现在大提琴上,后面紧跟着一个柔和的进行曲样的旋律。这时候前面的小号音调再次出现,不过这一次是由全体小号以八度齐奏的方式演奏。第三个抒情主题带有瓦格纳式的回音装饰,先由双簧管再由大管、长笛奏出,一个很安静的段落。发展部以发展第一主题的素材为主,直到进行曲样的主题和第二主题由法国号和双簧管奏出,这时音乐逐渐转入再现部。在尾声中,主部主题的第三、四小节成为一个固定低音的节奏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同时这一主题的第一、二小节由法国号和木管乐器奏出与之相对。这个时候小号的召唤音调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徐缓出现的对第一个主题的回忆打断了这个召唤。

  

第二乐章,只有在1872年版的《第二交响曲》总谱中布鲁克纳把谐谑曲的位置提到了前面,这是一个明智的举动。因为这粗犷的谐谑曲正好和长大抒情的第一乐章形成了充分的对比。我们不知道当时布鲁克纳为什么要改变这个想法,可能是害怕那些批评家们指责他模仿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布局——他经常害怕这类事情。一个两小节的有力的主题是这个典型的布鲁克纳式的谐谑曲的基础。谐谑曲乐段包括两个部分,在这个版本中这两个部分都被反复了一遍,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迷人的三重奏也反复了一遍,与前一部分形成了充分的对比。在这里中提琴奏出了一个“歪歪扭扭”的主题——这个原本四平八稳的主题在头两个乐句的结尾部分突然出现一个向上的大跳。另外,在这个部分里还有一些十分吸引人的快速转调乐段。像通常一样,谐谑曲部分再次出现,不过省略了反复部分。一个强有力的尾声结束了这个乐章。不过在后来的作品中布鲁克纳放弃了用尾声结束谐谑曲乐章的手法。

  

第三乐章在庄严的行板乐章中,第一小提琴奏出的旋律先下行八度再逐步上行。这个主题第二小节的节奏很重要:弦乐器拨奏引出第二个旋律,这个旋律由法国号演奏,并伴以弦乐器的拨奏,这个主题在行进过程中有多次的速度微变。这个法国号旋律一共出现了四次,旋律在最后两次出现时被加以装饰。圆号的旋律反复出现四次后,经过了一个“常规”的速度渐快和突慢的乐句,引出由弦乐器演奏的布鲁克纳《f小调弥撒》中Qui venit的旋律——这是《f小调弥撒曲》在这部作品中的回响。和其他的版本相比,在这个1872年的版本中的渐快处理得十分奇特。一段有点唐突的大管独奏将乐曲引入再现部。随后第一主题再现、修饰并将音乐引入一个高潮,这个高潮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在音乐渐渐柔和下来的时候,弦乐器又奏出了Qui venit的旋律,并且更加精确简练,省去了之前渐快的乐句。乐章尾声写得十分精彩,包含了一段长笛和独奏小提琴的二重奏,其中第一圆号演奏的部分相当困难,以致布鲁克纳在后来的修订版中把这个部分改由单簧管演奏。

  

第四乐章,规模庞大的终曲由第二小提琴上的颤音开始,其中包含了交响曲开头的四个音。第一小提琴演奏着下行的音阶,同时中提琴上的旋律不断向上攀升。音乐的力度逐渐增长引出一个孔武有力的主题,由整个乐队齐奏,在每个小节的第一拍都伴有三连音的颤音装饰,不过这还不是布鲁克纳最富灵感的创作。随后音乐又回到了开始的柔和的乐句,停顿一下,弦乐和木管乐器上出现了惹人喜爱的第二主题。这个主题带有舒伯特的风格,主要以六度音程为基础,并在多个调上出现。接着那个孔武有力的主题又在大调上出现。经过一个由铜管乐演奏第一乐章中小号的召唤节奏形成的高潮后又是一个停顿,而后弦乐器奏出《f小调弥撒》中Kyrie的旋律。展开部的开始部分十分平静,长笛模仿着单簧管演奏第一主题的变形。接着由第二小提琴奏出逆行的主部主题,木管乐演奏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头两个小节。随后的部分里面有一大段很难演奏的切分节奏,直到大管引出柔和的第二主题,而后双簧管演奏逆行的第二主题。音乐的力度逐渐增加,引出主部主题的再一次出现,一个停顿之后再现部开始。在再现部中我们又听到了那个美丽的Kyrie的旋律。尾声里包含了对第一乐章和终曲第二主题的回忆。在最后的快速段落中,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三连音的动机与其他声部演奏第一乐章中小号的召唤相抗衡。在这里布鲁克纳意识到他在乐队平衡方面犯了一个错误,所以他使用第四长号来加强这十五个小节的低音部分。在最后的七个小节里整个乐队以“强”的力度演奏着三连音的动机,凯旋式地结束全曲。

=============

《d小调第三交响曲》WAB103,1873年完成了初稿,是题献给瓦格纳的。之后布鲁克纳又多次对这部作品进行了修改,留下了许多的版本,让后人混淆不清。

《第三交响曲》的开头写作方式和《第零交响曲》一模一样,并且以弦乐作为背景衬托小号的主题部分,这也是布鲁克纳最伟大的旋律之一,瓦格纳尤为喜爱这个旋律。在这部交响曲中布鲁克纳引用了瓦格纳作品的素材,篇幅很长,并且充满了灿烂的时间。不管是演奏还是聆听,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这部作品的上演度也似乎并不特别之高。但是这并不能妨碍它是一部好作品的本质。

第一乐章,开头的小号奏出的主题接着圆号来演奏高贵的旋律,乐队两次齐奏一个富有节奏型的下行呐喊音调由弦乐器给出应答,接着开头再现了,二提琴的柔和第二主题开始。乐队响亮地唱出一个四分音符乐句,弦乐器和木管应答再次回到柔和的气氛中。呈现部分是布鲁克纳d小调弥撒中的部分并用此结束呈现。展开部分音乐气氛变得强烈达到主题的高潮,但缓和下来后第二主题的逆行旋律将音乐带入真正的在线部分。转成D大调后尾声又回到d小调,由铜管奏出第一主题卡农,增强的力度突然停止,开头呐喊音调的应答旋律再次响起将乐章带入有力的结束。

第二乐章,由弦乐器庄严的旋律开始,这个旋律主题建立在主调基础之上,小提的声音让情绪不断高涨并且引入了一个布鲁克纳本人很喜欢的结束方式。四只圆号来牵引中提琴的全新旋律,速度更快一些,这个旋律在本乐章中一共出现三次。弦乐器的音乐慢慢神秘的慢了下来,第一小提琴奏着装饰过的中提主旋律回到柔板伴着中提琴的音符伴奏。行板越短旋律出现在大提琴上,圆号来演奏第二曲调。音乐回到了开始部分,小提琴开始了一个切分乐段,但是乐队却力齐奏了前面的动机来对应,整个乐章就在这个第一主题中结束。

第三乐章,谐谑曲的开始部分出现了第二小提琴连续六个八分音符连奏,它同低音提琴三个短促的八分音符断奏来对峙,力度渐强奏出有力的第一主题。第一小提琴跟着奏出一个抒情美妙的旋律,三声中端速度不变,由中提琴旋律开始,同布鲁克纳早年很多作品一样有一些令人愉快的转调。谐谑曲部分结束在大调上。

第四乐章,尾声中第一乐章的第二个主题以及第二乐章的柔板主题还有谐谑曲主题都相继再次出现,弦乐器演奏切分音,管乐对奏。最后乐队是在特别快的速度中转为大调第一乐章主题来结束整部作品的。

=============

《降E大调第四交响曲》WAB104,作于1874年,是布鲁克纳唯一一部带标题的交响曲。《浪漫》这一标题含义颇为广泛,体现了作者热情洋溢的泛神论感情的丰富色彩,对大自然的虔诚,安然的爱,以及庄严的颂赞。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引子,音乐好像晨曦初露。布鲁克纳在和声课上谈到这个动机时曾说:“你听,这有多美,三和弦是神明创造的奇迹。”在弦乐震音轻微的簌簌背景下,太阳在冉冉升起。呈示部主部主题,两个反向的动机重叠、交织在一起,音乐热烈、欢腾,这时已是阳光普照大地。呈示部副部主题由小提琴奏出,音乐清新、温柔、抒情,具有舞蹈性特征,飘荡在透明、流动的多声部背景之上,好像森林中形形色色的音响世界。副部第二个主题美轮美奂,让人流连。展开部主要使用主部和引子的材料,高潮叠出,效果极佳。进入再现部前,弦乐震音,圆号安谧寂静、定音鼓轻微的滚奏形成固定低音,长笛纯净、安然,好像让人已经可以闻到空气的芳香。再现部后,尾声,音乐生机勃勃,兴高采烈,乐观向上。

第二乐章,具有悲歌意味,是布鲁克纳深刻哲学式沉思的写照。第一主题首先由大提琴奏出,严峻、凝神,从容不迫,宽广如歌。第二主题由中提琴奏出,像感人的独白,温暖而富于表情,带着探询、恳求和思索。

第三乐章,谐谑曲,复三部曲式。这个乐章好像是终曲宏大场面前的短暂休息。第一段的主题似猎人号角般此起彼伏,遥相呼应,音乐由弱到强,有丰富多彩的发展和变化。中段是一个奥地利民歌主题,圆舞曲节奏,表现了朴实无华的乡间生活景象。

第四乐章,终曲,奏鸣曲式。引子,步伐般的节奏积聚成巨大的能量。呈示部主部主题由乐队强有力地全奏,史诗般的音乐宽广宏伟,表现出广阔无垠的宇宙幻像,同时反衬了个人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呈示部副部主题具有舞蹈性特征,典雅而大气,这是对主部主题的回答,要乐观地理解世界。展开部主要使用引子和副部的材料,庄严、诚挚、温暖的氛围交替出现,这里是布鲁克纳对位创作的典范。再现部音乐有了新的发展。尾声是全曲的结论,音乐高昂振奋,不断向上跃进,好似从黑暗进入光明,耀眼的光辉照亮寰宇,英雄的号角响彻云霄。

=============

《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WAB105,作于1873年至1875年间。布鲁克纳曾称这部作品为《幻想》,而他的传记作者格勒立克则称其为《悲剧交响曲》。因此曲结尾用的是圣咏,故又被称为《教堂交响曲》。这是布鲁克纳唯一以慢引子开头的交响曲。在这部交响曲中,布鲁克纳完全摆脱了瓦格纳和声和配器手法的诱惑。正因如此,这部作品和《第六交响曲》没有被布鲁克纳反复修改,而只留下一个总谱版本。

第一乐章,引子,弦乐器奏出柔和、蹒跚的旋律,这个旋律逐渐减弱消逝时整个乐队(除了定音鼓以外)突然爆发出一个上行的富有节奏的段落,这个段落建立在降G大调的三和弦上,在这部四个乐章的交响曲中的三个乐章里,降G大调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铜管乐奏出圣咏般的合奏呼应着这个段落。然后前面的段落又回来了,不过这一次是出现在主调上面,而且定音鼓也加入到了齐奏中,速度逐渐加快,引出中提琴和大提琴上的主部主题。抒情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奏出伴以弦乐器的拨奏,后接木管乐器上的新主题由弦乐器演奏的切分节奏伴奏,接着又是一个强而有力的段落,然后逐渐减弱进入展开部。

在乐曲的展开过程中“快板”部分两次被“柔板”的引子主题打断,这时候引子中的铜管乐合奏再次出现。这里有一个问题:布鲁克纳究竟是想以“快板”的速度演奏这个段落还是以原来的“柔板”的速度演奏?他本人并没有特别说明。类似的情况可以在勃拉姆斯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的终曲中看到:原来缓慢柔和的圣咏在再现时以“快板”的速度很快地奏出。很多指挥家在这两个地方都喜欢放慢速度。

忧郁的第二乐章,开头部分是弦乐器每小节6个音符的三连音节奏拨奏和双簧管上朴素悠长的2/2拍子旋律的对话。当这个曲调再次出现的时候,小提琴奏出十六分音符的六连音对其进行修饰。布鲁克纳写道“以同样的节奏演奏如同Alla breve bars,但是更加慢一些”。这些话明显表明,在这个乐章的开头部分应该是每小节打两拍而不是六拍。布鲁克纳巧妙地把弦乐演奏的抒情主题放在C大调上呈示,因为他对这个旋律作了一点小小调整来解决小提琴不能演奏#f音的低音的问题。当这个主题升高一个全音再次出现的时候,小提琴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演奏这个“合适”的旋律。在接近结尾的部分布鲁克纳使用了一大串令人恐怖的和弦,这些和弦通常是不会使用的,不过听上去很“前卫”。接踵而来的尾声部分出人意料地结束在大调上,然而这并没有驱散弥漫在这个乐章中的忧郁的情绪。

第三乐章,谐谑曲的开头由弦乐器奏出的24个音符,这和第二乐章开头部分完全一样,只是速度更快一些。在这个基础上木管乐器奏出一个激动不安的主题。随后弦乐以较慢的速度奏出一个愉悦的乡村舞曲风格的主题,乐队响亮地与其呼应,让人几乎可以看到舞者跺脚的样子。音乐的速度逐渐加快回到开头的速度和情绪。三声中段中处处回响着优美的圆号声,给人以十分亲切的感受。

第四乐章,乐曲的主题动机再次与第一、二乐章相呼应,结尾部分更是将全曲推向了辉煌的高潮。

=============

《A大调第六交响曲》WAB105,作于1879年。布鲁克纳称此曲是他最大胆的作品,这部作品也确是他最美丽的作品之一,曲中无论是转调、节奏,都非常的脱离传统,但不会让人觉得怪异,反而处处显得清新脱俗。

第一乐章,以小提琴奏出的复合节奏来拉开序幕。布鲁克纳十分偏爱两拍子三拍子交替的复合节奏,这个节奏在这部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的“柔板”乐章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节奏基础上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唱”出主部主题——这可能是布鲁克纳笔下最为美丽的旋律;这个主题实际上是出现在弗吉里亚调式上,就象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精彩的第二乐章一样。经过一小段充满活力的后续发展后这个主题由乐队辉煌的奏出。音乐逐渐离开A大调引出抒情的第二主题,这个主题节奏也比较复杂,出现了每小节4个音符和每小节6个音符的对奏;速度也较前放慢,和第一主题形成对比。英雄性的第三主题出现后呈示部安静的结束。展开部由第二主题开始,在乐曲展开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美丽旋律,这个旋律力度逐渐增长速度加快引出主部主题在远关系调性上出现,这里低音提琴以乐曲开始的节奏猛烈的奏出降A音;随后布鲁克纳仅使用定音鼓演奏E音加强这个节奏,并将低音提琴演奏的降A等音变化为升G音就使乐曲回到了主调上,再现部开始。尾声部分从稍慢的第二主题开始展开最终进入一个更加快速的胜利的结尾。当然在乐章的最后几个小节速度还是要适当慢一点。

第二乐章,平静的第一主题在低音弦乐的伴奏下出现,一个哀怨的双簧管旋律突然插入打破了这种平静。随后出现了第二个主题,这是布鲁克纳最伟大的旋律之一,由大提琴和小提琴奏出,速度更加缓慢,将音乐带入到一个葬礼进行曲一样的段落。再现部回到原速,先是主部主题的再现,主部主题的再现和通常一样进行了大量的装饰;随后是第二个旋律在主调上的再现。尾声十分的平静并在基本调性上持续了很长的时间,这在布鲁克纳的创作中是不常见的。

第三乐章,令人恐惧的谐谑曲和他的第九交响曲中的谐谑曲一样是他最富原创性的创作。这个谐谑曲和他的其他谐谑曲相比速度要慢一些——第八交响曲的谐谑曲除外,所以在指挥这个乐章的时候每小节要达三拍而不是通常的一拍。在低音提琴的搏动的背景上中音弦乐器演奏着3度颤音木管乐器演奏着一个短小的乐句。当这个短小的主题在小提琴上出现的时候就象是急切的呼救声。即使是大调上强而有力的尾声也没能缓解这股压抑的气氛。在与之相对的三声中段中,弦乐器拨奏柔和的演奏一个附点节奏,三支圆号响亮的应答。木管乐器奏出引自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旋律,这表明这个中段的演奏速度不宜过慢。三声中段平静的结束后马上接着极富表现力的谐谑曲乐段。

第四乐章,终曲,开头部分非常有意思,严峻的主部主题先由小提琴再由第二单簧管奏出(在a小调上),当这个主题在下属调上出现时被小号和圆号粗暴的打断,而小号和圆号这个节奏强烈的乐句却是在大声的强调主调。随后乐队齐奏一个充满大量半音进行的响亮音调——一个并非象征英雄性的旋律。在这些雄伟的陈述后布鲁克纳又用一个迷人的舞曲来抚慰我们。在圆号奏出的柔和的的大调和弦后,单簧管和双簧管介绍一个新的旋律,就象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声音。这个旋律和第二乐章中双簧管哀怨的旋律之间存在联系,不过这一次是在大调。布鲁克纳一定很喜欢这个旋律所以让它反复的出现,并且力度逐渐增长配器也越来越丰满。这时大提琴在长号的伴奏下较慢的速度奏出第一主题,第二小提琴也在远关系调上以较慢的速度演奏第一主题,而且那个响亮的曲调在这里也放慢了速度直到乐队再次回到原速确立主调。在小提琴演奏的充满活力的段落之后(这在布鲁克纳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迷人的乡村曲调在主调上再现。乐曲的最后部分嘹亮而富有节奏感,不过却是紧紧的站在主调上——这很出人意料而且也不是那么让人信服,即使是长号奏出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也没能减弱这个乐章中令人不满意之处。

============

《E大调第七交响曲》WAB107,作于1881-1883年。评论家们称作为《英雄交响曲》。创作这部作品时,正直瓦格纳去世,其中第二乐章为瓦格纳的悼歌。此曲是布鲁克纳的第一部攀上欧洲乐坛的名作,使得他终于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此曲既有宏伟的史诗规模,又在曲式上有着大胆的创新,拓展了交响曲的形式。

第一个乐章是一个中庸的快板。乐章的一开头犹如清晨的烟雾渐渐升腾弥漫,很有《罗恩格林》序曲的意境,第一乐章便在这种安详与柔和中展开,木管的缥缈与弦乐声部的轻柔反复最终汇聚成一股不断升华的主题,并在管乐的雄壮威严的号角中将乐章带入一种宽广坦荡的气氛,而在木管声部的再次独奏后,乐曲似乎进入了一种神秘肃穆的境界,铜管声部庄严的令人略感不祥的感召后,乐曲又恢复了先前的平静,而这种看似平和的气氛下却孕育着荡气回肠的激情,经过几次回旋往复之后,乐曲进入又回到了刚刚开始的那个安详的主题,而这一次却在弦乐营造出来的不断上升的氛围下升华并超脱,最终犹如日出云层般的绚烂辉煌。

第二乐章是这部交响曲最著名的乐章,不仅仅因为这个柔板竟然长达23分钟,而是因为无论从感染力还是这个乐章在以后引来的非议都促使它成为音乐史上最着名的柔板之一。布鲁克纳创作这部乐曲时,刚好得到瓦格纳去世的消息,而且作曲家还在其中运用了瓦格纳大号的着名乐段,所以这一乐章被认为是为瓦格纳所创作的挽歌。乐曲庄严而缓慢,表达哀愁但并不伤感,却有感恩赞的崇高,并将弦乐的颤音发挥到极致。这篇升华的乐章之中,时而插有温暖抒情的旋律,也许寄托了对美好往事的怀念。旋律击罄于耳边,却回荡在心间,耳所闻,心所思,情所动,如何令人不泪颜。乐曲升华到极致,如夕阳般辉煌,此后又静谧安详,如秋叶般凄美沧桑。和理查·施特劳斯的《死与净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又多了一分庞然大气。

第三乐章是一个很快的谐谑曲,铜管乐主导下的主题激情飞扬,有如滔滔江水,势不可挡,有如对不平命运的反抗。中间的部分却缓慢而柔和,似乎是对第一乐章的回应。终乐章是一个不太快,但是很激动的快板。小提琴轻盈跳跃的前奏引来了一个博大的主题。铜管乐令人紧张而阴暗的命运主题打断了这种安详,而后便是悲怆的反击主题。这一过程反复出现,而每次雄壮庄严的主题过后都紧紧跟随着高洁如圣咏的弦乐主题及其变形。

第四乐章又回到了开始那个蠢蠢欲动的主题,并升华到无比宏伟的气势,宛如天国般壮观,仿佛是对死亡的战胜。

=============

《c小调第八交响曲》作于1878年。此曲是布鲁克纳的作品中篇幅最长的一部,有人因其深刻的戏剧性而将其称作“悲剧”,也有人管它叫圣经“启示录”,其实这些称谓都不足以涵盖这部伟大的作品。它直接触及了人的激情和灵感的源泉,深具哲理性,充满了崇高的信仰和宗教热情,直达人的灵魂深处。在这部作品中,布鲁克纳用音乐表现了他对尘世的渴望,对天国的憧憬,他的焦虑、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敬畏,而这一切又最终升华。

要聆听这部伟大的作品,有一个问题不能绕过,即指挥家所用的乐谱版本。布鲁克纳1878年完成总谱并送交指挥家莱维,但莱维因理解不了作品而无法演奏,于是沮丧的布鲁克纳将总谱收回并下决心修改。“第二稿”完成于1890年,并于两年后首演获得成功。

第一乐章是整部作品最具有悲剧性的,就像献给魔鬼的乐章,像冰冷的石像一样无情,这是人们对于末日来临的异象惊恐不安的描述,是献给即将毁灭的旧世界的挽歌,是对不祥之兆的具体描述。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在弦乐如阴云异样的颤音下,悲剧拉开了序幕,怪异的云彩遮住了星星和月亮,白天没有了,只有漫漫长夜,幽灵般的半音动机引导的乐句就是鬼魅一样的主部主题,无奈的下行乐句过后,主部主题再一次出现,如魔鬼狰狞的面容,铜管残酷地吹出半音动机,下行乐句就是人们的绝望之情。一阵飘渺后,副部第一主题登场。这个主题描绘的是即将面对灾难的芸芸众生,所有难逃毁灭的可怜人,面对异象,他们能做的只有默默祈祷,所以这个主题是无力却具有震撼力的,二加三的节奏型凸显了人们飘摇不定的命运。

布鲁克纳的交响作品首乐章一般会有一个神秘莫测的副部第二主题,第七的第一乐章一个空灵而神秘的主题,第九也是,这部作品也是。这个主题在描述什么,也许只有布鲁克纳知道,很宗教的主题,像是一种神秘的仪式,我们从中能听出来的是莫名的紧张与恐惧。结束部,却有着一丝希望,所以结束部是开朗的,但没过多久,又回到了恐惧中。

发展部非常精彩,每个主题都发展得十分到位,非常淋漓尽致。不祥之兆如漫漫长夜,肆虐的瘟疫,反常的自然现象等让人们发觉到了末日即将到来,所以发展部像过山车爬坡一样充满着紧张感。半音牵头的主部主题先进行发展,像是末日之前乌烟瘴气鬼魅横行的世界,令人感到窒息,又是突然宁静下来,看似美好,却不知这只是旧世界的余晖。副部第一主题的发展将人们的恐惧发展到极致,祈祷变成了绝望的咆哮,这个过程就是是剧变。副部第一主题二加三的节奏进行着,但没过多久,变成了焦虑,再到恐惧,不断加剧张力的音乐加上严厉的铜管和定音鼓就像人们紧张的脆弱的心脏,每一次跳动都是那么沉重,终于,第一次大爆发来临了,人们对于未来看不到希望,开始破罐子破摔,放弃一切美好的事物,等这一爆发之后,空虚占领了世界,神秘莫测的半音动机和着副部第二主题的变形有描绘了一个幽灵遍地的动荡的世界。

再现部紧跟着空虚的发展部的结尾,再现三个主题。再现部继续烘托人们的恐惧,迎来最后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爆发:乐章的毁灭性的结尾。乐章的结尾可怕至极,就像陨石坠落,灾难来临了,那个可怕的预言实现了,人们开始走向毁灭,旧世界像一颗垂死的星体,最后,在无力的减慢减弱的乐句中结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c小调-C大调,中段降A大调,复三部曲式。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和第一第四乐章的内容大不相同,悲剧性的第一乐章之后,是一个快乐的谐谑曲,谐谑曲再之后,是一个类似于灵魂净化的柔板即第三乐章。这首谐谑曲可以说是布鲁克纳这辈子写过的最好的谐谑曲,他好似把他自己写了进去,具有非凡的感染力,让听众获得最大限度的愉悦。这个谐谑曲被称作"农夫的舞蹈",而布鲁克纳本身就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如果他不是个音乐家的话,那么这部作品就是他的自画像。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主题的陈述段就是个单三部曲。乐章的主题朴实倔强,倔强体现在开头就给出的固定节奏中,一个憨厚老实,与世无争的,内心充满欢喜的农夫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单三部的中部插段是这部作品的精髓,一个悠长复杂但又极为朴实的旋律,伴随着弦乐神秘的雾状颤音,意境虽古怪但是怪得悦耳,古怪的旋律之后做发展,这个旋律竟然被发展的服服帖帖,无比动人。一阵神秘的颤音加上拨弦后,单三部的第三部分将主题再现,再现后进入中段。

中段很庞大,分为两个部分。两个部分雷同,都描述一个中段主题:宁静深远的主题,并都已竖琴拨奏的憧憬结束,但是气氛有着些许不同。中段主题第一段没有第二段成熟,就像庄稼成熟之前与成熟之后的对比,不论是哪一种,都是农民的心血。所以这个中段两部分挨得很近,但在时间上却有着质的变化。再现部再现单三部的主题段,结束这首轻松朴实的农夫的舞蹈。

第三乐章,一个庞大的柔板乐章,回旋曲式,布鲁克纳用长达30多分钟的时间,描述了一个人的灵魂是怎样的到净化,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所以这次,我只将乐章结构用最简洁的话用括号扩起来,着重叙述这一过程。这个灵魂净化升天的过程是在一个开阔的山谷进行的,阳光透过厚重的云层照着地面(半音起的回旋主题陈述),一束一束的光照在一个孤独而又善良的灵魂身上,形成了一条条直通云霄的天梯,这就是这个灵魂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必经之路。这个孤独的灵魂离开肉体以后,踏上了去往另一个世界的道路,他迈向了第一个台阶,就这样,他一步一步爬向天梯的另一端(渐强渐快的上行乐句),他回望那他的故乡(第一次回眸,竖琴与弦乐的乐句),这里不再属于他,另外一个世界即将是他的归宿。(回旋主题再次出现)他就这样爬着,越爬越高,山谷的景色一览无余,茂密的森林,七彩的彩虹,一切美景就是这个世界给予他的最后的礼物。正当这个灵魂沉浸在俯瞰下的世界时,(第一插段来临,插段主题陈述)天国在上方召唤着他,仿佛告诉他:别再留恋了,那里不属于你了,这里才是你的目的地。于是,他向上望,看到的是厚厚的云层,召唤着不见踪影。这是,他的腿不由自主地向上爬,召唤声没有停止过,好似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让这个灵魂进入到云层中。那个声音在云层中?在云层之上?一切都不知道,带着一丝疑惑和好奇,还有莫名的担忧,这个灵魂进入了云层(第一插部结束,回旋主题再现)。果然,云层里,他什么也看不见,除了垂直的气流让他无法适应,一片灰白(回旋主题发展)。(第二插部)当他能够睁开眼的时候,看到了他走过的这一生的剪影,(音乐气氛开始变的紧张激动)他看到了自己从婴儿到断气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他想看见的,比如从学校毕业,找到工作,有了孩子,儿孙满堂,当然,也有他不想看到的:比如,亲人离世,爱人离婚,还有自己是怎么离开这个世界的,自己的遗容,自己离开了他的家人怎么样了,是悲伤或是空虚,还是为了财产整个你死我活...他都看见了,相比那些他想看见的,这些不想看见的图景像利刃只戳他那不再跳动的心,看到这些,他不禁手将自己的眼睛捂起来。正当他受到这些图画的冲击之时,他又听到了那个召唤的声音(仍在第二插段,只不过第一插段主题再现),这时,他发觉,云层就要到顶了,自己马上就到云端之上了,云层开始变薄,变得稀薄,但是眼前该看见的还能看见,这时,那个召唤变的庄严肃穆,另一个世界仿佛就在眼前(第一插段主题再次再现,气势变得磅礴,到达第二插段的结束部)终于,他站在了云端之上,他看见了自己在远端下面的光源,这些光梯就到云端,之后,他便看见了一扇高大的门,门是紧闭的,原来,这声音从这里传来的,这就是他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门。(回旋主题再现,带有弦乐的色彩性伴奏,引出第三插段)现在,他就要亲自走向这扇门,进去,然后彻底与这个世界隔绝,那扇门发出绚丽的但是不刺眼的光芒(回旋主题),这是,他一步一步走向这扇门,门与他在一个平面上,他离门越进,就愈加忐忑,愈加不安,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在这个世界中是什么角色,我会遇见谁?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突然,厚重的大门打开了,耀眼的光芒带着地震般的颤动让这个脆弱的灵魂恐惧到极点(第三插段的高潮,也是全曲最紧张的时刻),惧怕到极点的灵魂现在没有退路了,只能不断地祈祷不断地平静下来冷静下来,让瑟瑟发抖的自己走向这未知的世界,突然,那个召唤的声音变了,变得轻柔无比,就像天鹅绒一样抚慰着这个孤独可怜的灵魂,他终于鼓起勇气,闭上眼睛,伸出一只胳膊,小心地向前,不断地向前,不断地前行,他闭着眼睛,不敢睁开,因为耀眼的光芒让他睁不开眼,脸上的紧张变成了微笑,因为,经过云层后他彻底明白,底下不在是他的世界,这里才是他的归宿,终于,他的手指进了门,然后是手臂,整个身子,当他进去后,这个世界的所有人为他的到来而感到欢迎,天使吹起号角,神灵为他歌唱,这,就是另一个世界,这个灵魂生前是善良的钱,因此,天国,这里属于他(第三插段结束)。他趁大门关闭之前,最后一次回望底下的世界,底下那片山谷(回旋主题最后一次出现,引出结尾),他回眸一笑,大门就静静关上了。(结尾)一个灵魂找到了他的归宿,山谷还是那片山谷,光芒还是那几束光芒,光再次透过云彩,仿佛为下一个善良的灵魂寻找归宿做着准备,下一个会是谁呢?

第四乐章,c小调-C大调,奏鸣曲式。终曲乐章,又是一个庞大的乐章,是对这部作品的总结与升华。在风格迥异的第二第三乐章之后,这个终曲乐章回归到了首乐章。这个乐章是第一乐章的细化,描述了毁灭性的灾难以及新旧世界,只不过,这个乐章将第一乐章的一切细腻化具体化,并迎来了辉煌的结尾:新世界来临了。不过,这个乐章却是很晦涩,难不在结构,这个乐章虽然庞大,副部仍旧两个主题,但界限分得非常清楚,难就难在这个乐章到底是怎样将第一乐章细化的。布鲁克纳在这个乐章的总谱上写了许多不被世人理解的话,比如"三个皇帝的聚首"。这些难以理解的话为不少演绎者与听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但以我的理解,三个皇帝的聚首像是这个乐章的三个主题,三个主题在这个乐章是不论是呈示还是发展都是平等的,至于皇帝的确切含义,只有问布鲁克纳他自己。

这个乐章有点像马勒靠近,塑造一个完整的世界,但是这里布鲁克纳明显要更复杂一些,塑造的世界是扭曲的,因为我们既能看到旧世界的毁灭,也能看到新世界的第一束曙光。呈示部由咄咄逼人的主部主题拉开序幕,还记得第一乐章毁灭性的结尾吗?这里延续了这个结尾,开始叙述这一灾难的细节,像第一乐章一样,这个主部主题半音还是起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作用。主部与副部连接紧密,可副部第一和副部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群则过于庞大,前者着重叙述,后者有一个庞大的结束部附着,于是你会问我,你不是说三个主题平等吗?正是因为主部主题附着与叙述均不占优势,发展部则贯穿着主部主题。布鲁克纳扭曲的空间在副部得以体现,副部第一主题描述的内容是芸芸众生灾难之前的生活,和平稳定,没有大起大落,副部第二主题描述的却是神灵对于生命的怜悯,以及教徒对于自己信仰的虔诚,布鲁克纳式神秘副部第二主题在这个乐章仍旧体现,这个副部第二主题仍带有一丝悬念,有一种奥秘与藏在其中。结束部宁静的氛围延续了副部第一主题的风格,但是好景不长,布鲁克纳又将那场灾难重现在听众面前,庞大得惊人的发展部开始了。

主部主题开始发展,它变得不仅仅是冷酷,定音鼓猛烈的敲击使得这个主题具有一种杀戮的残酷与疯狂,屠杀一般的主题很快又过去了,定音鼓的鼓点被弦乐的拨弦所代替,铜管金质的吹奏残留着主部主题节奏的碎片,弦乐深情地倾诉出副部第一主题的发展,木管寂寞以主部主题的音型地附和,大地又回到了史前,一片荒凉,灾难后尸横遍野,处处废墟,没有一丝生机,周围一片死寂,副部第一主题就像这些圣灵的送葬曲,逐渐变得悲痛起来,悲悯的副部第二主题开始发展,是那么有气无力,是那么绝望,这时的音乐感人至深,令人潸然泪下,原本神秘的主题像是被感化了被驯服了一样那么柔美。不过,这个主题不久就变了模样,固定的旋律逐渐变得顽固,凶恶的主部主题混杂着副部第二主题的节奏杀了回来,并带来了主部主题另外一个衍生品:主部主题安静了下来,开始模仿副部主题的圣洁的风格,听起来是那么的畸形且不自然,且越来越不和谐,到达顶点后,迎来了发展部的结束,非常美好精致的结束部,是由副部第二主题演变而来,从这里开始,新世界的第一束光芒开始出现,这预示着新生命即将到来,可就在一丝生机出现后,再现部开始,旧世界过去了,作者将音乐着重放在新世界上,所以主部主题听起来神采奕奕,充斥着希望,亢奋有力,还多了精神抖擞的乐句,但是这只是重点放在希望上,旧事物并没有一刀两断,主部主题再现的结尾也出现了一些很尖锐的乐句。不仅主部主题风格有所改变,副部的两个主题风格也跟着变化,由怜悯为主,变成希望为主。

庞大的尾声之前,是再现部的结束部,作者又将惨烈的景象搬了出来,不仅如此,第一乐章阴森的半音主导的主部主题出现了,这预示着什么?结尾又是什么?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结尾开始,是一段挣扎着探索着同样蓄积着力量的结尾,大雾即将散开,最后时刻即将浮出水面,疑惑的上行乐句总让人感到不安,就像驱不散的夜晚。终于,主部主题变形成新世界的号角,最后的最后原来是众赞歌,新世界的光芒普照大地,新的生命诞生了,小提琴高音的狂喜就是新世界的声音,最后,强有力地结束这变化多端的史诗一样的作品。

=============

《d小调第九交响曲》WAB109,从1891年4月开始,布鲁克纳集中精神在这部交响曲的创作上。而实际上,有些素材可追溯到1887年8月或9月以及1889年的草稿上。他于1893年12月23日完成第一乐章,于1894年2月15日完成谐谑曲,于同年11月30日完成柔板。他从1895年5月24日开始最后一个乐章的草稿。

布鲁克纳在写作时说:“我把我之前的作品献给了我所知道的最高的尘世君主,我们敬爱杰出的皇帝,现在我想把我最后的作品献给众神之主,哦,我亲爱的上帝,希望他能保证我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它,乐于收受我的这份微薄之礼,如果他不嫌弃的话。”这部作品的题献对象没有完全食言,在1896年深秋的一天,他接受了布鲁克纳最后的礼物,并把他本人也给带走了。

此曲是布鲁克纳的未完成作品,只有三个乐章,没有终曲乐章,他把这部作品题献给上帝,希望这是他最好的一部作品,于是他和时间赛跑尽力力求完成这部作品,但是由于布鲁克纳每况愈下的健康导致这部作品最后也没能完成。

第一乐章,d小调,扩大的奏鸣曲式。此乐章非常长,有和马勒较劲的感觉,当然了,这一乐章也非常出色,它所要表达的是已患重病的布鲁克纳对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死亡的恐惧,还有对上帝的敬畏。乐章的开始是个引子,就是典型的"布鲁克纳式开头",由弦乐微弱的震音开始,达到寰宇般的效果,如果说第七交响曲是祥云,这个乐章则是黑夜中被云在遮住的月亮,毕竟这是个小调作品,气氛很压抑,就像蕴藏这一个未知的秘密。在震音中,圆号奏出威严的上行动机,这个动机很重要,小提琴与木管迎合,这是乐队就像一个举行的磁场,孕育着惊人力量,弦乐的震音越来越响,双簧管诡异的附和和愈加不安的乐队引来了一个大爆发,这就是庄严肃穆主部主题,弦乐强调的下弓使得气氛更加紧张,之后一个恐怖的犹如末日来临的第二个上行动机无情地把主部主题推向火山口,结束主部主题的呈现。

爆发过后,乐队踉踉跄跄地进行,歇一口气后(拨弦为主的连接部后),迎来了副部主题群,就像作者之前的大部分交响曲一样,两个副部主题。仁慈的犹如圣母怀抱的副部第一主题,副部第一主题缓解了之前的紧张,神圣而温暖,表达着作者对上帝的虔敬,之后副部第一主题结束,不安,流畅,仿佛谜团一样但不乏抒情的副部第二主题登场,结束部是副部第二主题营造的小高潮,充满激情,但也有少许不安,过后,进入发展部。

发展部开始犹如混沌的世界,木管营造出神秘未知的气氛,之后圆号吹响那个重要的嘹亮的第一上行动机,动机过后,小提琴奏出介于第二第三主题之间连接部的内容,木管再次营造神秘气氛并发展上行动机,之后又是圆号的第一上行动机,动机过后,由长笛发展副部第二主题,再然后小提琴开始发展副部第一主题,正当发展得精彩纷呈是,引子中的不安的颤抖警句再次把音乐推上高潮,进入再现部,主部主题以庄严恢宏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再现。之后,是一段类似于葬礼进行曲的乐段,充斥着顽固的节奏和愈加紧张的气氛,在出人意料地歇一口气后,速度加快再次把乐队推向高潮。再然后出现一个新的乐段,这和结尾有联系,暂时抛开,之后依次以副部第一第二主题的顺序予以再现。结尾的开始的音型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那个陌生音型,气氛不断紧张加重,之后最后一次把乐队推向火山口,这里主要是威严的令人坐立不安第二上升动机出现,最后坚决而有力地结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d小调-升F大调,复三部曲式。这个谐谑曲和作者以往的谐谑曲大不相同,这是因为之前第七、第八交响曲的谐谑曲清新而脱俗,到了第九交响曲变得极其暴躁粗鲁,这与作者每况愈下的状况有极大的关联,因为他猜到自己可能完不成第九交响曲了,从而莫名的失望与浮躁全都写进了这个第二乐章中,虽然效果和之前大不相同,但是辨认出它是布鲁克纳的作品,这一点不难做到,因为布鲁克纳的有一套自己的音乐语言,只要你完整地听过他两部以上作品,就很容易辨认出来,不管形式怎么变,布鲁克纳的“口音”一认就能认出来,但是这个标准,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非要言传的话,那就是空灵加上飘渺,再加一些流畅,不失通透,这个很难说,因为是很感性的,但这个乐章要加上暴躁与粗鲁。

这个乐章一开始就给人一种外星球的感觉,奇怪而陌生,弦乐拨弦给人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第三乐章的感觉。之后的音乐就很暴躁了,就像气得直跺脚的人大发雷霆,管乐尽情嘶吼,乐队十分粗鲁,特强的重音就像一记记重拳,挥向阻止作者完成第九交响曲的一切因素,包括音乐上与他做对的人,比如经常给他喝倒彩臭骂他的音乐作品的评论家汉斯立克,也有困扰他的疾病,还有就是快没有思路的行动不便的自己,因为他看上去老实巴交,其实非常要强。在这个跺脚乐段中也有歇几口气的机会,还有一个美丽的中间段。

但是整体感觉是大刀阔斧的,预示着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三声中部一开始是弦乐像小丑一样的舞蹈,有人可能会说了,作者的第八交响曲的谐谑曲也有类似的情绪啊?其实二者差别很大,那个是朴实的乡土的农民舞蹈,虽然戏谑但不浮躁,这个乐章就不一样了,就像来自四方的嘲笑,嘲笑着可能是反对他音乐的人,也有可能是自嘲,之后是本乐章最美的乐句,小提琴走出的这个乐句是布鲁克纳原本就可以写的出来的,在第七第八交响曲的谐谑曲经常可以听的到,这个乐章中,美的东西很少,所以显得格外好听。中段的结构就是两句优美的乐句嵌在小丑一样的乐段中。之后又进入第一段的乐段中,将呈示部的材料进行再现后,有力地结束这首暴躁的谐谑曲 。

第三乐章,自由的三部曲式,E大调。感人肺腑的第三乐章终于来了,这是布鲁克纳最后一个完整的乐章,也是他最后的一个慢乐章。布鲁克纳的Adagio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一个人能像布鲁克纳那样把慢板写得那么出神入化,布鲁克纳慢板是作曲家与向上帝的祈祷与对话的时刻,它的意义往往非常深沉,尤其是这个第九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增添了告别的意味,非常沉重,给人的感觉有一点点靠近马勒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毕竟作者意识到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一个慢板了,所以告别的情绪多少还是有一些的。这个乐章的形式也显的很自由,有点像没有发展部的奏鸣曲,也很像回旋曲,形式很自由。

乐章以一个弦乐演奏出的九度大跳开始,这里我不得不提到马勒第九的末乐章,那是以八度大跳开始的,但达到的效果是相近的,就是沉重。引出深不可测第一主题,弦乐在这里相当厚重,厚重到密不透风,正当放缓之余,乐队突然开始齐奏,所谓钟鼓齐鸣,大概就是这样吧。小号尖厉地吹出威风凛凛的动机,乐队放出最大音量以彰显出浓烈的张力,高潮过后铜管领着乐队不断下行,这个下行就很感人,虽然没有老柴第六交响曲末乐章的下行那么悲哀,但是也透露出对人世间的不舍。

极其感人的第二主题在下行后出现,就像第一乐章副部第一主题那样,温情脉脉,虽然速度很慢,但有着鲜明的节奏。第二主题群很庞大,第二主题出现两次,中间有一个小小的连接段,是第二主题的变形,细腻轻微富有节奏,平缓地进行,不慌不忙,很富有感染力,这个段落是不断上行的,就像信徒向上仰望,这是典型的布鲁克纳风格,这样,第一段就结束了。

第二段开始,有是开头那段密不透风的音乐,之后却细若游丝,再然后乐队再次爆发,这个爆发来得更加猛烈且不断往上艰难地爬行,给人感觉很吃力的样子,这一段像是作者用音乐给自己画的自画像,步履蹒跚地走向人生的尽头,但却非常不舍,不甘。再然后,乐队平静下来,再开始,又是一段艰难的爬行,只不过更加无助一些,但是一段艰难的爬行后,迎来的是之前乐队的齐奏,小号尖厉的叫声似乎是前进的动力,但高潮过后,却显得那么诡异无情。之后又回到了第二主题去,还是最细腻的那个段落,结束之后进入第三段。

第三段开始涌现一个新的乐句,这个乐句美到极致,就像来自天堂的光,却显得如此悲悯,再然后是最后一次艰难的爬行,这次爬行带着更多恐惧与不舍,但不断地继续着力量,因为之后是最可怕的一次大爆发,比第一乐章还要可怕,这就是最后的呐喊,无助,悲愤到极点,这一段可以说是布鲁克纳这辈子写过的最恐怖的乐段,这是彻彻底底的爆发。惊心动魄的爆发结束得很仓促,之后就是安详的待续的结尾,温暖的E大调象征着永恒,这是作者想看到的希望,也许作者把希望极其延续写在了没有写完的第四乐章中,但是我们却听不到了(虽然有所谓的补全版),第四乐章就留给我们去无尽地想象吧。

专辑曲目:

cd01

01. Symphony No.0 in d minor - 1. Allegro

02. Symphony No.0 in d minor - 2. Andante

03. Symphony No.0 in d minor - 3. Scherzo. Presto, Trio

04. Symphony No.0 in d minor - 4. Finale. Moderato, Allegro Vivace

cd02

01. Symphony No.1 in c minor (Linz Version, 1866) - 1. Allegro Molto Moderato

02. Symphony No.1 in c minor (Linz Version, 1866) - 2. Adagio

03. Symphony No.1 in c minor (Linz Version, 1866) - 3. Scherzo. Lebhaft

04. Symphony No.1 in c minor (Linz Version, 1866) - 4. Finale. Bewegt & Feurig

05. Te Deum - 1. Te Deum Laudamus

06. Te Deum - 2. Te Ergo

07. Te Deum - 3. Aeterna Fac

08. Te Deum - 4. Salvum Fac

09. Te Deum - 5. In Te, Domine, Speravi

cd03

01. Symphony No.2 in c minor WAB 102 'Symphony Of Pauses' - 1. Ziemlich Schnell

02. Symphony No.2 in c minor WAB 102 'Symphony Of Pauses' - 2. Adagio, Feierlich, Etwas Bewegt

03. Symphony No.2 in c minor WAB 102 'Symphony Of Pauses' - 3. Scherzo, Trio

04. Symphony No.2 in c minor WAB 102 'Symphony Of Pauses' - 4. Finale: Mehr Schnell

cd04

01. Symphony No.3 in d minor WAB 103 'Wagner' - 1. Gemassigt, Misterioso

02. Symphony No.3 in d minor WAB 103 'Wagner' - 2. Adagio, Feierlich

03. Symphony No.3 in d minor WAB 103 'Wagner' - 3. Scherzo

04. Symphony No.3 in d minor WAB 103 'Wagner' - 4. Finale: Allegro

05. Psalm 150

cd05

01. Symphony No.4 in E Flat major 'Romantic' - 1. Bewegt, Nicht Zu Schnell

02. Symphony No.4 in E Flat major 'Romantic' - 2. Andante Quasi Allegretto

03. Symphony No.4 in E Flat major 'Romantic' - 3. Scherzo: Bewegt

04. Symphony No.4 in E Flat major 'Romantic' - 4. Finale: Bewegt, Doch Nicht Zu Schnell

cd06

01. Symphony No.5 in B Flat major WAB 104 'Tragic' - 1. Introduction: Adagio, Allegro

02. Symphony No.5 in B Flat major WAB 104 'Tragic' - 2. Adagio, Sehr Langsam

03. Symphony No.5 in B Flat major WAB 104 'Tragic' - 3. Scherzo

04. Symphony No.5 in B Flat major WAB 104 'Tragic' - 4. Finale: Adagio, Allegro Moderato

cd07

01. Symphony No.6 in A major - 1. Maestoso

02. Symphony No.6 in A major - 2. Adagio. Sehr Feierlich

03. Symphony No.6 in A major - 3. Scherzo: Nicht Schnell, Trio, Langsam

04. Symphony No.6 in A major - 4. Finale: Bewegt, Doch Nicht Zu Schnell

05. Helgoland

cd08

01. Symphony No.7 in E major WAB 107 'Lyric' - 1. Allegro Moderato

02. Symphony No.7 in E major WAB 107 'Lyric' - 2. Adagio, Sehr Feierlich Und Sehr Langsam

03. Symphony No.7 in E major WAB 107 'Lyric' - 3. Scherzo

04. Symphony No.7 in E major WAB 107 'Lyric' - 4. Finale: Bewegt, Doch Nicht Schnell

cd09

01. Symphony No.8 in c minor WAB 108 'Apocalyptic' - 1. Allegro Moderato

02. Symphony No.8 in c minor WAB 108 'Apocalyptic' - 2. Scherzo & Trio

03. Symphony No.8 in c minor WAB 108 'Apocalyptic' - 3. Adagio, Feierlich Langsam, Doch Nicht Schleppend

04. Symphony No.8 in c minor WAB 108 'Apocalyptic' - 4. Finale: Feierlich, Nicht Schnell

cd10

01.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WAB 109 'Unfinished' - 1. Feierlich, Misterioso

02.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WAB 109 'Unfinished' - 2. Scherzo

03.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WAB 109 'Unfinished' - 3. Adagio, Langsam, Feierlich

百度网盘

0 条评论

请先 后评论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