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波利尼《舒曼钢琴作品录音全集》4CD. 2012 [FLAC+CUE/整轨]
专辑名称:Schumann Complete Recordings
演奏家:毛里奇奥·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
专辑风格:古典音乐、钢琴
发行时间:2012
发行公司:DGG
唱片版本:欧洲纸盒版
唱片编号:479 0908
专辑介绍:
这套4CD专辑收录了钢琴家波利尼演奏的舒曼钢琴作品录音。包括《a小调钢琴协奏曲》、两部《钢琴奏鸣曲》、《C大调幻想曲》、《交响
练习曲》、《阿拉伯风格曲》、《大卫同盟舞曲》、《克莱斯勒偶记》、《拂晓之歌》等。波利尼的演奏极度专注,具有强化张力的特质,
源于他的内在个性,精妙的解析、从单一整体的角度来注意其中细节,如此他抓住了舒曼语言里的幻影火花,将舒曼的恬美和细针密线舒展
开来。
舒曼钢琴作品的主要特色,乃在于其深具个性化的诗意表现,而旋律是呈现其特色的主要媒介。舒曼钢琴作品在曲式上所表现的独特性,最
主要乃源自其音乐诗化之理想。他曾说过:音乐是诗的最大潜能。舒曼认为,做为艺术家,道德应成为一个诗人,并且努力达到诗的悟性。
这种铭刻于心的理念,使他的音乐如同富于幻想的诗,自由地从凝固的形式中解放出来,用以表达自己的理想世界。
舒曼的主要钢琴作品在多完成于一八三九年之前,也就是热情洋溢的青年时期。这个时期的舒曼习惯于在钢琴上倾诉自己的情感。一篇篇的
钢琴作品,其实就是他一篇篇的生活日记。作品中所涌现旋律,也大都是可歌性的语法。而在诗学的影响下,其作品的旋律,也往往离不开
方正的二小节、四小节、八小节的乐句组成。这使得他的旋律显示出极为热情内敛而不虚华外烁的线条。它在钢琴的中间音域以平和的音程
进行,所表达的无限性内涵,必须像“朗诵诗”一般地反复寻味,才能得到深切的同情共感。
大致上,舒曼钢琴作品的旋律,有如下五种特征:
1、以相同的旋律语法,使用在不同的作品中,而成为特有的笔调。
2、偏爱以上拍开始的旋律。
3、绝少使用附加的装饰音。
4、常以对位手法卡农或赋格处理旋律。这是舒曼孜孜钻研巴赫作品所获得的理念。
5、常以模进手法处理旋律。进而达到转调、简化或扩展的目的。
==================
《a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54,完成于1845年。1841年舒曼试图改变传统钢琴协奏曲的写法,作了《钢琴主奏a小调幻想曲》的单乐章钢琴协
奏曲, 但被出版社退稿。后来舒曼不得不另外新作了两个乐章。此曲是在舒曼一生中最幸福的年代完成的,当时,他和克拉拉的爱情冲破
重重阻力而取得成功,创作也随之出现高潮。乐曲主题鲜明,表现了作者的生活理想以及为之而斗争的信念。虽然在外表上与古典的协奏曲
相比并不显得新颖,但实质上这是一首极具浪漫主义特色的钢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热情而有感情的快板,a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 乐章的第一主题在a小调上,显得压抑、痛苦。 第二主题则在明亮的C大
调上展开,光明,富有幻想色彩。这两个主题的发展时而痛苦哀叹,时而浮想联翩;时而冥想苦想,时而慷慨激昂。表现了坚韧的斗争精神
。
第二乐章,间奏曲,优雅的行板,F大调,2/4拍子,三段体。这个乐章充满着极为甜美的感情,简直像一首浪漫温和的协奏型牧歌。乐曲在
开始时,弦乐与钢琴优美的对答,柔和地展开主题。这种醉人的气氛,在以往的协奏曲中是找不到的。有人认为这里是在描写克拉拉动人的
形象。乐章结束后不停留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A大调,3/4拍子,奏鸣曲形式。钢琴辉煌地奏出了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乐思,弦乐器以闪耀般的音阶性上升加了进
来。主题舞蹈性旋律棱角分明,有一种向一切鄙俗势力宣战的气势。这一乐章的结尾由钢琴奏出了绚烂的旋律,充满热情和信心地形成高潮
而华丽地结束乐曲。
=================
《交响练习曲》作品13,作于1834年。此曲是舒曼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场面宏伟、气势磅礴,显露了他不凡的才华。这是他婚前的代
表作,同时也是一次实验性极强的创作。此曲音乐元素丰富、旋律悦耳、技术难度高,可说是代表了当时钢琴技巧的最高水平,也是以后许
多钢琴家爱不释手的珍品。
写作此曲时,舒曼正沉醉于与欧妮丝蒂娜的恋情中,灵感便在爱情中涌现出来。欧妮斯蒂娜的父亲弗里肯男爵是位业余的长笛手,这首乐曲
的主题正是基于他的一首长笛曲创作而成。此曲取名为“交响练习曲”有着特定的含义。练习曲本是专门为乐器演奏的技术训练而写的乐曲
,通常带有技术上的目的,而舒曼的这首《交响练习曲》,不但涉及了钢琴的各种高难度技术,而且在发挥乐器表现力的广度和深度上,都
达到了巅峰。从而扩展了这一乐器前所未有的音乐幅度,在钢琴上发挥了管弦乐的音响效果,使其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表现力强,但又不
失钢琴曲的特性。也许舒曼就是针对这一效果才为这本练习曲冠以“交响”这一响亮的曲名。
《交响练习曲》是典型的自由变奏曲式。在变奏过程中,不仅主题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题的性格和体裁也变幻不定,如从抒情性变
为谐谑性,从进行曲变为舞曲等,使每个变奏之间的性格对比异常鲜明。保持不变的只是主题的部分基本材料和若干和声轮廓,因而又称“
性格变奏曲”。舒曼的《交响练习曲》是性格变奏曲最早的范例。为了达到戏剧性的效果,作者通过交响式的有机发展和调性的转移,运用
管弦乐的写作手法,用乐队织体来丰富钢琴织体,使乐曲从开头主题悲伤的葬礼进行曲,通过一系列变奏发展成为凯旋胜利的进行曲,从而
彻底改变了音乐形象,同时又为键盘上的技巧炫耀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整曲共由十三首小曲组成,除主题和结尾外,有九首为主题变奏,其余两首与主题的关系较远,甚至形成强烈的对比,所以不称为“变奏”
。在这里还可看到类似组曲的结构原则的应用,形成了组曲式的变奏曲,这也是舒曼的创作风格之一。
主题:主题是升c小调的,行板。此主题速度很慢,充满了悲怆色彩,而多声部的和声织体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好似一首送葬曲
。主题的前四个音及和弦织体特别重要,演奏时应尤为细致且突出。因为它是主题的代表和象征,贯穿全曲的主线,也是后面变奏曲的核心
。
练习曲一(第一变奏曲):这段仍为升c小调,速度变化不大,只是稍轻快了些。但精致小巧的跳音,短暂的模进和强弱的对比,改变了主
题的基本情绪,使整曲富于生气,充满活力。
练习曲二(第二变奏曲):采用二声部复调的创作手法。右手高声部为旋律,左手根音为主题,同时双手在中音区以和弦为伴奏。主题与旋
律徐缓悠长,我们仿佛听到长笛在哀怨凄婉的诉说;而伴奏声部却紧张急促,好似小提琴的振音。这类似京剧中的“紧拉慢唱”,反映出作
曲家内心的矛盾与不安。
练习曲三:此曲未采用主题的变奏手法创作,调性不变,速度为活板。左手是二声部赋格,旋律连贯;右手模仿小提琴的跳弓奏法,采用分
散的和弦音型作为陪衬。左右手一连一断,形成对比。第二段双手快速且强烈的三十二分音群跑动,极具戏剧性,为由第二变奏进入第三变
奏作了充分的准备,预示了情绪上的巨大改变。
练习曲四(第三变奏曲):采用卡农的创作手法,左手比右手主题晚两拍进行模仿。强有力的和弦连续的进行,好似一首雄壮的进行曲,气
势宏伟。
练习曲五(第四变奏曲):采用跳音弹奏的形式进行创作,包括音程、八度、和弦的跳音,速度较快。左右手的旋律交替模进,轻巧活泼,
诙谐幽默,好似一首谐谑曲。
练习曲六(第五变奏曲):这段变奏为快板,且情绪非常激动,有着山雨欲来的气势。和声织体丰富,旋律与伴奏声部交织在一起,演奏难
度较大。
练习曲七(第六变奏曲):调性转为E大调,色彩明亮,速度为很快的快板。整曲都是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所组成的音群进行,且强弱对比
异常激烈,常有突强或突弱的变化,如狂风骤雨般给人以紧迫感。
练习曲八(第七变奏曲):此曲又回到了原调,速度为行板,演奏的技术难度很高。不但声部交错,织体也相当复杂。由于在旋律音的间隙
加入了装饰性质的六十四分音符小音群,在演奏时极易破坏旋律的清晰度和连贯性。但这些急速且短暂的音群,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
给人以强烈的不稳定感。
练习曲九:这首采用了主题的变奏手法创作,为断奏形式的急板,并力求急速的弹奏。音色上模仿木管乐器的音响效果:力度上由PP到sf,
想象着先由一只木管乐器演奏,随着音乐的发展,各种乐器不断地加入,最后达到整个乐队合奏的效果。
练习曲十(第八变奏曲):这段为不太快的快板。左手以十六分音符的密集跑动为主,右手配以短促的和弦。整曲在演奏上采取强弹的奏法
,使人感到气势波澜壮阔。
练习曲十一(第九变奏曲):升G小调的行板。右手的旋律如乐曲般悠扬动听,左手以阿尔贝蒂低音伴奏的变体为衬托。左右手常以五对四
的形式出现,这种不对称的节奏,或多或少呈现了舒曼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潜藏于灵魂深处的自我挣扎。
练习曲十二(结尾):终曲为降D大调华丽的快板,旋律取自马希纳的歌剧《圣殿骑士与犹太女郎》中的乐段《令人自豪的英国》,并以此
向斯顿代尔·贝内特表示敬意。虽然终曲并不是主题的变奏,但它也有着主题的因素主题的那四个音在连接部出现过。此曲具有回旋曲性质
,而交响曲式的风格在此也表现得尤为明显。
==================
《阿拉伯风格曲》作品18,作于1839年。此曲的一首钢琴独奏作品,写作时正是舒曼与克拉拉结婚的前一年,正是舒曼处于事业与爱情进展
最顺利的一个阶段,此时的他,习惯于在钢琴上倾诉自己的情感,在作品里,不断流露出柔情蜜意和诗一般的浪漫幻想。克拉拉作为一名钢
琴家,对于舒曼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或者说,当舒曼遇到了克拉拉,他的创作热情、创作风格、创作体裁开始有了革新意识,浪漫主义色
彩越发明晰。
这种浪漫色彩很明显地体现在,他送给克拉拉的结婚礼物歌曲集《桃金娘》中的第七首《莲花》,根据音乐学家的分析,从主体包括的音型
C--降B--A--升G--A最终推出三个字母C--A--A,即使克拉拉名字(Clara)中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母,而第二个与第四个字母则以半音的
形式与这三个字母靠近,形成了“克拉拉主题”。从音乐中解开这个主题密码,可以看到舒曼对于克拉拉的情感。
舒曼曾经是想成为一名诗人,他热爱文学,偏于执拗,又爱幻想,“幻想”是他一生难以舍弃的翅膀,幻想成就了他,最终又毁灭了他。他
用幻想的诗意结合音乐的语言创作了大量的浪漫主义时期重要的作品,其中就包括这首《阿拉伯风格曲》。这部作品中时而有巴赫的影子,
运用了多线条的旋律创作思维,同时又发扬了“克拉拉密码”的文字游戏,运用了多调性的变化,并在和声中尽情渲染了浪漫主义色彩。
但是,从演奏者的角度看舒曼的作品,更多直接的感受是“癫狂”、“执拗”,这种理解并不夸张,他的一生都在将文学与音乐相结合融入
作品中,执着地进行浪漫主义运动。这种浪漫主义,并不是一种情怀,而是一种执着地追求和革新。作品里都凝结着作曲家对文学深深的热
爱,而这种热爱正是他的使命所在。不得不说,当舒曼的音乐响起时,所有的文字语言都显苍白,他的音符凝结着文学,带着他的爱情、性
格、事业、人生像一部神秘的戏剧般呈现在我们面前,等待着真正懂他的人去慢慢靠近。
=================
《C大调幻想曲》作品17,于1836年动笔,两年后完成。乐曲采用了多乐章奏鸣曲形式,在本质上带有舒曼固有的幻想性和诗意因素。舒曼
独特的创作才华与人格魅力在这首作品中凝聚交织,滚滚乐思化为炽烈的情感喷薄而出。这首倾注了心血和激情的作品被后人奉为浪漫主义
音乐的经典之作。
舒曼在创作《C大调幻想曲》时正经历着两件事:其一是为正在波恩建设的贝多芬雕像工程捐款,其二是他与克拉拉的爱情受到克拉拉父亲
的阻挠,为此深感苦恼。这些因素在这首作品内容上均有体现:即拥有贝多芬式的构思宽广、感情深邃、形象丰富多样,又在字里行间倾注
了对克拉拉深深的爱恋与内心的激荡。双重的性格使得作品格外的色彩斑斓,气象万千。
第一乐章,“保持幻想和热情”,回旋奏鸣曲式。在流动音型之上,第一主题气势宽广、热情洋溢,不尽的思念之情滚滚涌来,极具浪漫性
。经过激动不安的短乐句连接递进后,如歌般平静的第二主题静静流淌出来,氛围优美而缠绵,下行动机又如声声叹息,随即进入安详之中
。强奏的出现打破了冥想,第一主题在此不完整重现,模进乐句不断积累力度,以最热烈的激情结束呈示部。展开部以第一主题中一个三拍
子动机作为核心进行变化,从寂静舒缓开始进展至动荡不安,继而热烈激昂,织体加厚,色彩丰富。第二主题在高声部清新地漂浮,带来遐
想般的感受。接着是一段谐谑特征的短促乐句推动三拍子动机强劲地重现,之后归于宁静。再现部依然以打破冥想开始,先重现连接部分和
第二主题,然后宣告般地回顾第一主题,再次表达深深地思念。尾声引用了贝多芬歌曲《致远方的爱人》的旋律,以极弱的力度消失在梦幻
般的意境中。
第二乐章,“精力充沛的中板”,三段曲式。第一段,第一主题体现英雄精神,庄严规整,热情有力,气势豪迈。第二主题轻巧跳跃,浮点
音符结合第一乐章思念动机构成复调性织体,表现出生机勃勃的特征。接着第一主题再现。第二段,第一主题沉静抒情,转入一片遐思之中
,对爱人的思念挥之不去。第二主题采用连音和断音相对比的手法,带有谐谑特性。第三主题类似第一段第二主题,浮点音符动力再起,气
势渐强,驱散心头的愁云,不可遏止地重新回到英雄气概之中。第三段简要重现第一段,两个主题依序呈现后进入宏伟的尾声,跳跃性动机
极为热烈而辉煌。
第三乐章,“慢速,以轻柔的音色”,二段曲式。第一段,在柔和的分解和弦序奏后,深情舒缓的第一主题在低声部奏出,高声部以第一乐
章思念动机的华丽变形予以对位,就像是心灵深处流淌出的祝福。接着的下行音阶与不谐和和弦叠进则体现出情绪的波澜起伏。序奏再次出
现后,开朗上扬的第二主题与序奏几次交替。随着变调展开,渐强的三连音逐步地积累音乐气氛,直至以灿烂的歌颂乐句放声赞美生活和爱
情。第二段变化再现第一段。第一主题只是展示了几次下行音阶的动机,而第二主题的完美呈现则又一次带来辉煌的赞颂。进入尾声,来自
第一主题的一个动机分别在高、中两个声部吟唱,优美的六连音延续着,终于慢下来、静下来,以轻轻的弱奏结束。
================
《大卫同盟舞曲》作品6,作于舒曼27岁的时候,由十八首富于特性的小曲组成,这也是舒曼钢琴音乐的一个特色。舒曼不太喜欢使用大型
的曲式来写作,除了三首奏鸣曲和《幻想曲》作品17外,其余大都是由多首三两分钟演奏时间的小曲组成的套曲曲式,这一手法使他的音乐
能更自由地展开而不会受技法的约束。该作品的每首小曲后面都标有F(弗罗列斯坦)或E(约瑟比乌斯)的字母,以作为对乐曲的补充性提
示。舒曼以约瑟比乌斯的精神创作时,会呈现出温柔的抒情性,飘散着紫罗兰的芳香;相反地,当他以弗罗列斯坦的精神创作时,则塑造出
强有力的节奏、轻快的速度、闪电雷霆般的音效。这部作品与他绝大多数的钢琴作品一样,均是与这两个轮流出现的自我而共同展开情感之
旅的。 尽管如此,音乐的形象还是给人较为晦涩朦胧的感觉,反映了舒曼内心中的多重性格。这部作品的精神在于捕捉“记忆中最美好的
事物”,呈现出无数舒曼的心情故事,无怪乎《大卫同盟舞曲》被视为最能抒发舒曼内心情感的音乐代表作之一。
=================
《拂晓之歌》作品133,作于1853年。舒曼最后一部完整的钢琴作品,共由五首作品组成,他自己对此评价甚高。在出版时,舒曼对出版商
说“它们是描述早晨的临近以及逐渐明亮起来的情景,但大多为情感上的表述,而少景色的描绘。”
作品的调性排序依次是:D,b,A,升f,D。这也显示了舒曼一如既往执着于成为一体的套曲形式。五首曲子都由它们的起始动机所左右,
但又被巧妙的连续性方式所控制住,从而避免了精确的重复,这种重复就像剧烈的分段对比一样多。其乐思本身可能缺少舒曼青年时代光辉
的生气勃勃精神,但是在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中,自有一种内省的成熟以资补偿。同时,也有部分演奏家非常喜欢在自己的音乐会中演奏这
部作品,毕竟,大家都感慨伟大作曲家最后的创作——“天鹅之歌”意味着什么。
1、平静的速度,D大调,4/4拍。
2、振奋的,不太快的,b小调,4/4拍。
3、生动的,A大调,9/8拍。
4、激动地,升f小调,2/4拍。
5、开始为静谧的、中段转为活泼的,D大调,4/4拍。
================
《克莱斯勒偶记》钢琴套曲,作品16,作于1838年。“克莱斯勒”是德国作家霍夫曼小说中的人物,他对音乐有着炙热激情,是一个充满幻
想、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音乐家的典型,这成为舒曼心目中的偶像。借助于“克莱斯勒”,舒曼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在作品中恣意宣泄,
以代表其双重性格的两个虚拟人物:热情直率的“弗罗列斯坦”和沉静文雅的“约瑟比乌斯”叙述着自我,营造出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这首
钢琴套曲《克莱斯勒偶记》是舒曼最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作品之一,以其特有的艺术内涵成为钢琴经典之作。《克莱斯勒偶记》共包括快慢
相间的八首小曲:
一、“十分激动地”:三段曲式。第一段主题为不断向上攀升的三连音,连带着切分和弦吐露着不安和冲动,发展中一度激情澎湃,几近狂
乱。第二段延续着运动的动机,但曲风细腻清晰,节奏轻快,与之前对比鲜明,就像从现实转到理想之中。然而这只是一个短暂的转折,第
三段重现第一段,最终在激昂的情绪中一气呵成。
二、“充满感情,但不很快”:回旋曲式,结构为ABACA。主题A旋律优美舒展,描绘出一个温馨甜美的意境。五声音阶的运用显现出华丽的
歌唱性和欣喜感受,随着转调逐步平静下去。主题B由成串的跳音贯穿,富有生气,活泼自如。随后主题A重现。主题C情绪动荡,节奏激进
,高低音区相互对话,动感的旋律连绵不断地发展。随后出现一个过渡段,飘忽而不稳定的乐句造成一种迷茫阴暗的气氛。明亮的主题A第
二次重现,旋律变得淡然从容,似是对以往的回忆和感慨。结尾肃静延缓,留下一个未尽的思索。
三、“急速转稍缓”:三段曲式。第一段主题由弱奏开始,连续的三连音神秘不安,随着速度加快和力度上升变得汹涌激荡。第二段温暖抒
情,高低音两条旋律彼此跟随,以二重唱形式相互倾诉着心底真挚细腻的情怀。第三段重现第一段,情绪积累得越发激昂,强烈的不协和重
音表达出一种歇斯底里的内心呐喊,结尾时的狂暴几无自抑。
四、“非常缓慢地”:三段曲式,这一段有一个“咏叹调”的别名。第一段开始的咏唱虔诚庄重,仿佛在向上苍祷告。低音区频频出现快速
装饰音型,掺杂进一丝犹豫与压抑。第二段迷人的分解和弦好似温暖的安慰,咏唱旋律情绪渐渐坚强,色彩也渐渐明亮。第三段重现第一段
,缓慢的咏唱乐句变得厚重暗淡,结束于无奈的叹息。
五、“非常生动地”:三段曲式。第一段主题满是灵动的跳跃,相互追逐,活力四射,在诙谐中又含有神经质般的冲动。高音动机连续四次
在调性上升高变化,色彩层层亮丽,情趣盎然。第二段的齐奏热烈奔放,重音的突出就像粗犷的舞步,渲染了狂热张扬的气势。第三段从调
性上升部分开始简要重现第一段,结束于弱奏的顿挫跳跃中。
六、“ 非常缓慢地”:三段曲式。这一段有一个“船歌”的别名。第一段主题旋律宁静悠远,带有浓郁的思念和幻想气氛。强奏的上下行
琶音描绘出船身摇摆和波浪起伏的情景,映射出心境的激动。第二段节奏转为复合型,强化了律动性,旋律大幅展开,在宽广明朗之中带有
热切的情感。第三段只是简单回顾第一段动机后,带有神秘感地结束。
七、“极快地”:三段曲式。第一段进行曲般的主题坚定有力,充满了热情和生命力。强有力的节奏十分突出,给旋律发展不断带来冲击。
第二段是密集的赋格曲,乐句如潮水般层层追逐,浩荡汹涌。第三段重现第一段,进行曲动机再现后,乐风突变为异常平静抒情,仿佛美好
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但是不稳定的结尾明显在提示这只不过是虚幻。
八、“快速诙谐地”:回旋曲式,结构为ABABA。主题A类似一首民间舞曲,轻巧机灵。固有节奏跌跌撞撞、奇特有趣,像是心不在焉的玩笑
。主题B为厚实的和弦进行,表达出在生活的压力下依旧蓬勃的力量。二者交替展示,产生力度与和声的对比,蕴含在无休止的运动之中。
最后乐句渐行渐远,在固有节奏中倏然而逝。
专辑曲目:cd1
01. Fantasie in C major Op.17 - 1. Durchaus fantastisch und leidenschaftlich vorzutragen - Im Legenden-Ton
02. Fantasie in C major Op.17 - 2. MaBig. Durchaus energisch - Etwas langsamer - Vielbewegter
03. Fantasie in C major Op.17 - 3. Langsam getragen. Durchweg leise zu halten - Etwas bewegter
04. Piano Sonata No.1 in f sharp minor Op.11 - 1. Introduzione (Un poco adagio - Allegro vivace - Piu lento)
05. Piano Sonata No.1 in f sharp minor Op.11 - 2. Aria
06. Piano Sonata No.1 in f sharp minor Op.11 - 3. Scherzo (Allegrissimo) ed Intermezzo
07. Piano Sonata No.1 in f sharp minor Op.11 - 4. Finale (Allegro un poco maestoso - Piu allegro)
cd2
01. Symphonic Studies Op.13: Theme
02. Symphonic Studies Op.13: Etude I
03. Symphonic Studies Op.13: Etude II
04. Symphonic Studies Op.13: Etude III
05. Symphonic Studies Op.13: Etude IV
06. Symphonic Studies Op.13: Etude V
07. Symphonic Studies Op.13 Appendix: Variation I
08. Symphonic Studies Op.13 Appendix: Variation II
09. Symphonic Studies Op.13 Appendix: Variation III
10. Symphonic Studies Op.13 Appendix: Variation IV
11. Symphonic Studies Op.13 Appendix: Variation V
12. Symphonic Studies Op.13: Etude VI
13. Symphonic Studies Op.13: Etude VII
14. Symphonic Studies Op.13: Etude VIII
15. Symphonic Studies Op.13: Etude IX
16. Symphonic Studies Op.13: Etude X
17. Symphonic Studies Op.13: Etude XI
18. Symphonic Studies Op.13: Etude XII (Finale)
19. Arabeske in C major Op.18
20.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54 - 1. Allegro affettuoso
21.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54 - 2. Intermezzo (Andantino grazioso)
22.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54 - 3. Allegro vivace
cd3
01. Davidsbuendlertaenze Op.6 - 1. Lebhaft
02. Davidsbuendlertaenze Op.6 - 2. Innig
03. Davidsbuendlertaenze Op.6 - 3. Etwas hahnbuchen
04. Davidsbuendlertaenze Op.6 - 4. Ungeduldig
05. Davidsbuendlertaenze Op.6 - 5. Einfach
06. Davidsbuendlertaenze Op.6 - 6. Sehr rasch und in sich hinein
07. Davidsbuendlertaenze Op.6 - 7. Nicht schnell mit aeusserst starker Empfindung
08. Davidsbuendlertaenze Op.6 - 8. Frisch
09. Davidsbuendlertaenze Op.6 - 9. [Lebhaft]
10. Davidsbuendlertaenze Op.6 - 10. Balladenmassig, sehr rasch
11. Davidsbuendlertaenze Op.6 - 11. Einfach
12. Davidsbuendlertaenze Op.6 - 12. Mit Humor
13. Davidsbuendlertaenze Op.6 - 13. Wild und lustig
14. Davidsbuendlertaenze Op.6 - 14. Zart und singend
15. Davidsbuendlertaenze Op.6 - 15. Frisch
16. Davidsbuendlertaenze Op.6 - 16. Mit gutem Humor
17. Davidsbuendlertaenze Op.6 - 17. Wie aus der Ferne
18. Davidsbuendlertaenze Op.6 - 18. Nicht schnell
19. Piano Sonata No.3 Op.14 - 1. Allegro brillante
20. Piano Sonata No.3 Op.14 - 2. Quasi Variazioni. Andantino de Clara Wieck
21. Piano Sonata No.3 Op.14 - 3. Prestissimo possibile
cd4
01. Allegro in b minor Op.8
02. Kreisleriana Op.16 - 1. Ausserst bewegt
03. Kreisleriana Op.16 - 2. Sehr innig und nicht zu rasch - Intermezzo I (Sehr lebhaft) - Tempo I - Intermezzo II (Etwas
bewegter) - Tempo I
04. Kreisleriana Op.16 - 3. Sehr aufgeregt
05. Kreisleriana Op.16 - 4. Sehr langsam
06. Kreisleriana Op.16 - 5. Sehr lebhaft
07. Kreisleriana Op.16 - 6. Sehr langsam
08. Kreisleriana Op.16 - 7. Sehr rasch
09. Kreisleriana Op.16 - 8. Schnell und spielend
10. Gesange der Fruhe Op.133 - 1. Im ruhigen Tempo
11. Gesange der Fruhe Op.133 - 2. Belebt, nicht zu rasch
12. Gesange der Fruhe Op.133 - 3. Lebhaft
13. Gesange der Fruhe Op.133 - 4. Bewegt
14. Gesange der Fruhe Op.133 - 5. Im Anfang ruhiges, im Verlauf bewegtes Tempo
百度网盘